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大使在比利時魯汶荷蘭大學發表演講。 攝影:陳衛華。
中國比利時魯汶3月6日電(實習生張星然、鄒繼宇)當地時間3月5日晚,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發表題為《通過交流增進了解,譜寫中歐合作新篇章》的演講,與師生進行了熱烈互動。
魯汶大學擁有近600年的歷史,是歐洲最負盛名和最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之一。 根據該校的網站,2021-22學年有1,399名中國學生,其中14名來自香港,125名來自台灣。
圍繞中歐教育交流這一主題,傅聰大使談到了中歐教育史,並指出中歐大學始終走在延續文明、創造知識的前列。 他提到,在華留學生人數已超過40萬人,這對中歐交流和文化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傅聰大使認為,中歐保持了良好的交流勢頭,雙方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中歐是夥伴而不是對手。 通過講述幾位在中國留學的學生的親身經歷,他鼓勵更多的歐洲人訪問中國,不要被西方一些片面的報道所誤導。 他表示,中國最近對許多歐盟成員國實施了免簽政策,現在去中國更方便了。
傅聰大使介紹了“歐盟之窗”中國**獎學金專案。 該專案旨在促進中國和歐洲高等教育領域的人員流動,並資助來自歐盟成員國的優秀學生、教師和學者到中國大學學習或進行研究。 獎學金類別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學科涵蓋理工科、農學、醫學、文學、哲學、藝術等。
傅聰大使參加了小組討論。 攝影:張星然。
杜妍(右)講述自己在中國的工作和學習經歷。 攝影:陳衛華。
主旨演講結束後,魯汶大學副校長Peter Lievens、魯汶大學中國研究小組Dorien Emmers教授、魯汶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楊星教授和傅聰大使進行了小組討論。
Pete Livings介紹了中歐在學校層面合作的政策目標和具體措施。 杜妍講述了自己在西南財經大學留學和在四川雅安寄宿學校擔任英語教師的經歷,強調了第一手經驗對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楊星分享了魯汶大學和中國學術界在化學工程領域的合作研究。
小組討論結束後,傅聰大使對師生們提出的問題一一解答。
在魯汶學習犯罪學的愛德華·阿佩特雷說,中歐兩國在科技合作方面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希望未來能在社會科學領域開展更多的聯合研究,加深對彼此社會的了解。
觀眾提出了問題。 攝影:陳衛華。
傅聰大使與學生們互動。 攝影:陳衛華。
在魯汶大學攻讀化學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高友遠說,他的課題組裡有很多留學生,他們來自捷克、波蘭等不同國家,但合作非常愉快。
他說,比利時同學會給他講解魯汶大學600年的建校歷史,介紹從這裡出來的伊拉斯謨、墨卡托等學者,他也會給比利時同學講講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
另一位中國留學生王家輝在聽完傅聰大使的講話後,對中歐未來的學術交流充滿期待。 王家輝表示,高水平學術交流有利於彌合中歐之間的差距,促進相互了解。 她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中國學生來歐洲,希望她的歐洲朋友來中國。
去年12月7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歐第24次領導人會晤上,雙方一致認為人文交流是中歐關係的重要基石,希望加快恢復人文交流和人文交流,並同意在2024年舉行新一次中歐人文交流高階別對話機制會議。
講座和討論的現場。 攝影:張星然。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