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網上讀到一篇題為《縣城4年189次相親,我還是結婚了》的文章,看完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為什麼當代年輕人會出現“相親焦慮”的情緒? 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它?
作為乙個30+的未婚女孩,我也在經歷著各種相親的密集轟炸,我不敢說自己在這個問題上有什麼深刻的體會,但我也有一些想法和體會,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就連自己的父母也未必能感同身受。 所以,作為孩子的我們,真的不需要用現在的婚姻觀和相親來和父母毫無意義的競爭,因為這樣是沒用的。 我的父母比較尊重我,但有些傳統觀念與其他父母沒有什麼不同,我試圖說服他們,但測試沒有奏效。
第二所謂“相親焦慮”,看似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其實是自身造成的。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起決定性作用。 任何經歷過相親的人都知道,我們作為孩子,無法抗拒父母的要求,拒絕去相親,因為這是不孝的。 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家長不會要求孩子相親一就安定下來,馬上談婚論嫁,甚至三天之內拿到證,除非雙方子女自己同意。 由此可見作為孩子,我們不能輕易拒絕相親,但我們可以牢牢把握住相親的最終結果,尤其是女生那邊。
第三家長們為我們未婚子女著急,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總結自我測試後)。
傳統觀念引起的責任感被過度放大(我爸生氣的時候曾經對我說:你們這一代人結婚不這麼晚,結婚的時候也不容易生孩子,再這樣下去,中國就要滅了,我覺得你只是讀多了,讀傻了! )
聽了太多身邊親戚朋友的八卦,導致面子效應過度放大(過年假期,親戚朋友難免會閒聊誰嫁得好,誰懷孕了等等來刺激父母,我爸說每次聽到都抬不起頭來,覺得很沒面子。 )
我覺得孩子自己都老了,但也不著急,也不想去相親,這讓他們更加著急(30歲之前沒有相親,連父母催促我,我一句話也聽不進去,都急得跳了起來。 因為那時候滿腦子都是事業,還有不結婚的瀟灑和婚後種種種束縛,怎麼會有時間去相親呢? )
我覺得小朋友去相親,但總是失敗,次數太多,他們也很失望,心裡更加焦急和焦慮,一度導致他們急著去看醫生。 (30歲以後,我選擇聽父母的話,嘗試去相親,因為父母不再催我結婚,而是求我去相親,所以我應該多乙個認識異性的途徑。 看到父母的太陽穴變白,我不忍心乞求他們。 這幾年,我也和10多個男生相親過,平均每年3-4個,但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命運。 媽媽幫別人介紹相親的成功率是100%,但來這裡成功率卻降到了0,這讓媽媽一度懷疑人生。 相親,一次次想念對方,看到他們失望的表情,就知道壓力很大,但這種壓力是自己發現的。 一時間,媽媽對我撒下了一張大網,給了一堆不認識**來**的人讓我選擇,還讓對方加我微信聊天,我沒有選乙個,問原因,我說:他們都很了不起,我不配。 其實,內心的os其實是那個只想暫時乙個人變美的老太太。 )
第四,像我們這樣適婚年齡較大的未婚女生,相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主動把握整個相親的節奏和最終結果。 這是解決相親焦慮的最好方法。
1.互相加微信後,建議約一周左右在同一城市見面,如果男生不約,你覺得對男生有感情,女生也可以主動約。如果在異地,建議乙個月內見面,微信聊天再好,相處不來也感受不到自己對男生的感覺。 (在新增微信之前,建議讓介紹人向雙方交換**,雙方都覺得彼此一致新增微信,這樣可以節省大量時間,提高效率。
新增微信後,不宜在見面前過多談論私隱問題,但雙方見面後,根據具體的會面次數,可以根據雙方的感受,逐步推進到核心議題。
如果相親的男女中任何一方有感情,建議在三到六個月內確認關係。 因為能出來相親的人,大多都是在年齡上,有一定的經驗,只要雙方的基本條件都滿足了基本條件,覺得相處後還能繼續發展,就沒有必要拖延。 但如果任何一方對對方沒有感情,他們基本上可以在第二次見面後做出決定,並且不會浪費對方的時間。 沒有必要感到尷尬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了和父母的家庭關係,其他的都是來,而不是分裂。
而文中的網友在4年內相親了189次,最後還好,看得出來,她的父母是真的著急了,有點病了,趕緊去看醫生; 眼看她去相親,最後陷入麻木的自我懷疑,最後選擇湊合著過; 看到自己看似小心翼翼的相親,其實是敷衍了事,最後沒能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到底。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建議效仿這種相親的頻率。
最後,我想對包括我在內的所有正在經歷被催婚的適婚女孩說不要為了誰的面子和誰的責任而盲目結婚,以後幸福與否取決於你自己,與那些外人無關。 無論你最終的選擇是什麼,無論你是否結婚,請跟隨你的內心,不要後悔你的選擇。 希望每個女孩都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