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勾勒出蜿蜒的水勢,彰顯藝術的魅力。
22.5萬千瓦時的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專案
2014年8月,水電站的機組開始滿負荷發電。 2022年累計發電量為2029億千瓦時。
今天的三峽工程,已成為集防洪、發電、供水、改善生態環境、航運、灌溉、擴大養殖、發展旅遊業為一體的水利樞紐。
人們有時開玩笑地稱它為“印鈔機”。那麼,它的日常經濟收益是多少?
這要從其“控水”的基本功能說起。
縱觀人類歷史,面對洪水,大多數朝廷都選擇建造水壩。
歷朝歷代在長江流域修建水壩,以抵禦洪水的“入侵”。
其實,對於水控,從大禹開始,人們就一直在倡導“因勢引導”和“疏浚勝於堵塞”。
根據實際情況,各地也發明或創造了許多有效的控水方法。
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最成功的案例。
然而,長江的現實是,長江中游多為曲折分叉,河道不規則,地質也特殊。
再加上古水壩建設技術和資金的限制,長江沿線的水控效果不盡如人意。
作為長江的咽喉,中國有志之士已經開始嘗試用其他方法。
開發利用長江水資源孫中山是第乙個提出在三峽修建大壩的人。
直到新中國成立,三峽水利工程才再次提上日程。
後人對這個專案的評價:功德在現在,效益在將來。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這個專案開工建設絕非易事。
這不僅僅是資金問題,更多的是關於技術、生態、移民和施工過程中的許多其他問題。
如果這些困難得不到妥善解決,三峽工程建設將無話可說。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工程專案資金結算。
與西方的合作也更多了經過多次勘察、調研、規劃和論證,技術可行性也得到了確認。
眾所周知,三峽水利工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大壩,大壩要發揮作用,就需要有乙個配套的水力發電廠。
該專案需要切斷沸騰的長江,並在水流湍急且深達60公尺的地區建造一座大壩,這是可以理解的困難。
這對聰明的中國人來說是困難的三峽專家通過拋底使河水變淺,並進行了施工。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可以近距離看到三峽大壩及其配套的水電站的原因。
三峽水電站可以說是人類建設工程的一大奇蹟。
無論是從可再生能源的角度,還是從創造效益的角度來看,都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印鈔機”的三峽水電站,每天的經濟效益是多少?
了解了三峽工程的大局人們也會對自己的“賺錢”能力有更清晰的認識。
有人計算過,它每天產生約5億千瓦時的電力。
它可以理解為產生5億千瓦時的電力根據民用電費,每千瓦時的電量約為056 元 062元,一天最低賺的電費是28億元。
當然,這是與所有工作單位合作的好處。
一般來說,單位需要維修,或者不會按需開封,實際收益會略低於理想狀態。
三峽集團2022年營收為2377億元,淨利潤7099億元。
你知道,這只是發電的產量。 它的其他功能,它帶來的經驗和社會財富是無法估量的。
如蓄水後的三峽水庫,相應河段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可以抵禦百年一遇的洪水。
這減輕了上游洪水對相應地區的直接威脅,也減少了洪水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而且,三峽庫區形成後,河道得到了拓寬和加深這些地區的航運條件得到改善,萬噸級船隊得以順利通過,從而促進了大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峽水電站建成後,該地區的能源結構發生了變化。
水力發電不排放汙水、固體廢物和有害氣體。
水資源也是廉價、可持續和可再生的清潔能源。
如果按照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每年將減少1億噸排放到大氣中這將對保護我國西南、華中地區乃至全中國的生態環境起到有益的作用。
三峽工程本身也是乙個旅遊景區,被國家評為重點旅遊景區。
自對外開放以來,已形成集吃、住、遊、玩一體的一站式旅遊產業。
它不僅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民宿、周邊產品等一系列文化藝術新興產業的興起。
至於三峽的經濟效果,人們可以從實實在在的效益中看到結果。
但隨之而來的是,也有人質疑它。 比如,長江中下游的乾旱,是三峽蓄水造成的嗎? 該地區的生態問題等。
人們應該知道,三峽水電站只利用水的勢能發電,沒有消耗和汙染,這是基本的物理知識。
這就是決定蓄水池中的水不僅用於發電,還可以及時排放和補給到下游。
如果增加排洩流量,最大流量可達每秒10000立方公尺以上,可大大緩解下游地區旱情。
但面對自然災害,人們總要尋找原因,或者尋求發洩不滿,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們必須尊重事實,而不是盲目地隨波逐流。
不可否認,三峽大壩的建設和水流的截流對周圍水域的流量、水溫和水位都有影響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該地區魚類種群的產卵和生長。
隨著庫區水位的上公升,一些本土動植物失去了棲息地,不利於當地的生態平衡。
長江被三峽大壩馴服,隨時任其支配。
通過三峽工程的建設,中國開始了長江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可以說是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的典範從建設到成功,也是中國人夢想成真的過程。
它的存在造福了長江流域乃至全國人民,在更深層次上,三峽工程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
這也說明了這一點國家要強大,就必須依靠人民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