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劉慶泉提出了“優化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加強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建設”的建議。 他指出,當前中醫藥事業正處於大發展時期,但在中醫藥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學術傳承模式規模有限、人才培養周期長、高層次人才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對此,劉慶泉提出,一是要堅持中醫藥的內涵,創新中醫藥的傳承發展模式。 中醫理論植根於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引領了未來五年中醫藥的發展趨勢。 中醫藥傳承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堅持中醫藥思想和中醫藥基礎,弘揚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夯實中醫藥人才成長基礎。 為了提高中醫學生的思維能力,大學教育應增加中醫經典課程的比例,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魁藥祿》《神農本草》等,特別是《神農本草》等,很少有大學將其作為中醫教育的經典課程來實施。 此外,還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教師教育融入臨床實踐教學的全過程。 要從法制、選拔標準和配套方案三個方面對師範體系進行保障,出台師範教育管理辦法,打破師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推行多對一的教學模式,豐富繼承人的理論知識儲備,夯實師範高層次人才建設的基礎。中醫。
二是進一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進高層次中醫藥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加強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建設,國家、地方和中醫醫院要根據實際情況大力實施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工程,打造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強磁場”。 在國家層面,要繼續推進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通過建立國家級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學科創新團隊,選拔一大批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和青年人才,不斷壯大中醫藥高層次人才隊伍。 人才工作要長期持續發力,落實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專案(祁黃工程),形成中醫藥領軍人才庫,進而遴選中醫藥創新團隊、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推動重點學科、人才、西洋研究等專案按分類實施, 為中醫藥人才培養提供平台支撐。
三是優化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激勵機制。 中醫藥應改變與西醫藥評價體系混雜的現狀,建立獨立的高層次人才分類評價標準,中醫藥高層次人才評價指標應體現中醫藥特點,評價主體應以中醫藥為主,以改善勞動報酬與勞動報酬不匹配的問題。工作強度大,人才晉公升渠道不暢通。著力建立以創新價值、經營能力、績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 注重臨床人才的臨床療效評價; 基礎人才專注於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和原創能力的評價; 科研人才的評價側重於探索疾病規律、解決臨床問題、用現代科學詮釋中醫藥原理的能力。
*《中華中醫藥雜誌》,2024年3月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