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顯初和鄧 華,作為我軍的高階將領,雙方對行軍和戰鬥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過去,每當東北戰場出現戰鬥問題時,當韓憲初與他人發生衝突或意見分歧時,林總會相信韓憲初的戰略眼光; 在之前的海南戰役中,韓顯初和鄧 華在戰鬥時間上也存在分歧,林先生還是選擇相信韓顯初。
然而,在第四次抗美援朝之戰中,在討論是先打恆城還是先打東平裡的問題時,鄧 華和韓先初分別根據自己的個人經驗和戰略眼光提出了前後矛盾的想法,面對兩人的不同意見,彭總也十分難解, 而經過反覆思考,彭總支援鄧 華的計畫,主要是因為恆城的守軍以南軍為主,戰鬥力低下,但可以說,正是這個決定對我軍的後續作戰計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51年2月8日,西線將美軍第1軍推進到漢江以北40,志願軍第42軍跟蹤戰況,將戰勢傳達給下屬部隊。
在橫城方向,美軍第17團、第21團、第16團,通過空中掩護和地面坦克攻擊,奪取了我軍部分高地,我軍第124師找到時機發動反擊,成功擊退了部分敵軍, 而曲水的敵人向第126師的陣地發起進攻,沒有成功。據軍事情報部統計分析,2月8日,敵人可能向我軍發動全面進攻,各部隊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堅決堅守陣地。
第42軍指示下屬部隊在敵人進攻我軍時要注意防禦,特別強調第124師制高點陣地的重要性,堅決奪回,做好連續反擊和突擊的準備,軍內編成的炮兵團要給予有力的火力支援。
敵人派出乙個榴彈炮團向我軍高地發起攻擊,天空中有敵機牽制,下面有猛烈的炮擊。 隨後敵人開始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當天中午,我軍的幾個重要陣地相繼失守。 第38軍的韓憲初和第42軍的鄧 華相繼發來電報,表達了各自的意見,兩人在主張先攻衡城還是拓平里的問題上意見不一。
鄧 華在電報中表示,他的作戰方針是先攻衡城,主要是因為東平裡附近的美軍結構密集,鄰近部隊相互支援力強,進攻不容易找到突破口。 橫城地區由南韓軍隊主導,我軍對他們有戰鬥優勢。 另外,雖然美軍等部隊的敵軍人數眾多,但第8團、第50團的戰鬥力較弱,我軍在進攻橫城時能夠吸引敵軍從東海茵裡一側的支援,然後集結我軍主力包抄攻擊。
韓先初主張,如果橫城和元州的敵人向南逃跑,朝鮮人民軍將追擊他們;韓憲初認為,從戰略角度來看,東平日離西線比較近,是軍事上的重要地點,如果我軍占領了這個地方,西線的美軍右翼就會處於我軍的控制之下,無論採取什麼進攻方法, 我軍的形勢對我軍非常有利。雖然對黃城的攻擊可以摧毀更多的南韓軍隊,但對美軍主力的影響不大。
雙方向司令部匯報了各自的想法,經過反覆考慮,一時難以選擇,最後認為鄧 華作為東線反擊的總司令,對當時的形勢比較了解,所以彭總選擇了鄧 華的作戰政策, 而鄧 華最終堅持了自己的主張,先打恆城,再打平裡。
橫城反擊是我軍的一次偉大勝利,共殲滅敵軍12000餘人,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雙方水平相近、結果相近的戰鬥。
除了大獲全勝之外,我軍本應沉浸在橫城反擊的勝利喜悅中,但托平里的失敗給我軍造成了重大損失,美軍守住了托平裡,給我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可以說,這個決定剝奪了我軍暫時的優勢,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美軍的行動,東興裡的美軍意識到自己過於咄咄逼人,很可能會遇到我軍的突破,於是向美軍司令部提交了撤退報告, 李啟偉命令美軍第23團死守東平裡,加強對東平裡方向的支援。從這個角度來看,鄧 華先攻衡城的策略確實有失誤,這對我軍對美軍的進攻以及隨後在朝鮮戰場上取得的成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