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四爺由東北野戰軍改編而來,擁有眾多優秀士兵和強將,下轄4個軍12個軍。
能當兵團長的,都是軍事功勳突出的將領,如蕭金光、程子華、劉亞樓、鄧 華等。 這四人中,前兩位都是資深老兵,一直擔任著非常高階的職位,所以他們自然會成為軍團的指揮官。
劉亞樓從野戰軍參謀長改為軍長,也是符合常理的。 而對於鄧 華來說,他的戰績並不是最出色的,那他為什麼能成為指揮官呢?
四野成立之時,韓先初和李天佑是兩位最引人注目的縱隊指揮,他們以突出的業績贏得了人民的尊敬。 韓先初進入東北後雖然地位不高,但主要負責實務工作,負責第四縱隊的工作,胡其才負責他的後方休養。
胡奇才身體不好,而韓仙初卻是善於打硬仗的人,他不僅開創性,而且有戰略眼光。 安海之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逼敵乙個師造反,雖然實際上只有幾千人,但這是東北戰區的第一次。
新開嶺之戰,與胡啟才一起殲滅了整個師,開創了東北戰場殲滅乙個師的先例。
此後,李天佑憑藉與敵人勢均力敵的勇氣和智慧,在四寶臨江之戰和梅河口戰役中取得了多次勝利。 1947年秋調到第3縱隊後,突然襲擊威遠堡,一舉殲滅了敵人的乙個師,成為軍校教科書中的經典案例。
然後,在1948年,他攻占了義縣,攻克了錦州,解放了遼西等戰役,表現出了出色的指揮技巧和無畏的戰鬥精神,使他的成績十分輝煌。
李天佑不僅是一位英勇好戰的將軍,而且在紅軍時期被稱為“攻防工事的小老虎”。 1947年調任第1縱隊後,開始指揮大兵團攻打要塞陣地,雖然三戰四平未能取得勝利,但他積累的經驗為隨後的四戰四平,以及錦州攻勢和天津攻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錦州圍攻戰中,韓先初率領第1縱隊主力作為戰略總預備隊,雖然表現不錯,但未能在前線發揮作用。 因此,在天津攻城戰中,韓顯初主動請應承擔攻防任務,與鄧 華率領的部隊組成了兩個突擊群,最終取得了勝利。
黃永生、鄧 華、梁星初等將領雖然戰鬥能力也很強,但與韓顯初相比,他們在硬仗、惡戰、殲滅敵人方面的經驗較少。 那麼,為什麼韓憲初最後只擔任軍團副司令,鄧 華才能脫穎而出擔任司令呢?
其實,這與1949年全軍改組時,很多軍長都是政治出身的現象有關。 楊勇、王建安、葉飛、肖金光、程子華、劉亞樓、鄧 華、楊成武等人均擔任軍團司令員。
由此可見,當兵長不僅要有戰鬥能力,還要有政治和地方工作經驗。 鄧 華的經驗在這方面無疑更加突出,綜合能力比韓仙初和李天佑還要強,這讓他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軍團的統帥。
韓先初雖然有自己的一套打仗經驗,但作為軍團的統帥,他的領導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與鄧 華相比,略顯不足。 儘管如此,他總是能夠在許多他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帶領他的士兵取得驚人的勝利。
相比之下,鄧 華在戰鬥中表現出了出色的一致性和領導力。 他參加了四戰四平的全過程,與韓顯初一起組成了錦州圍攻兩大突擊群,從兩個方向進攻。
在天津攻城戰役中,他和李天佑組成了兩個突擊隊,從兩個方向進攻。 鄧 華各方面的能力都表現出乙個字——穩定。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憑藉出色的領導才能和團隊協作能力,成功地接替彭先生指揮了一支百萬大軍,使許多退伍軍人願意服從他的指揮。
他既謙虛又果斷,並表現出非凡的領導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