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正在放慢電動汽車的發展步伐,算什麼?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Mondo 汽車 更新 2024-03-03

歐美突然放棄、放慢電動汽車發展的用意是什麼?

最近幾天可謂很熱鬧,性新聞也很多。 例如,令人尷尬的是,蘋果已經放棄了製造汽車的十年計畫。 事實上,早在去年,西方就出現了一些跡象。

2023年9月,英國宣布將“2030年禁止銷售汽油車”的實施推遲到2035年。 奧迪還表示,不會大幅增加電動汽車產量。

日前,梅赫西迪-賓士CEO康林松在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梅赫西迪-賓士將調整原定目標,不再尋求到2030年全面轉向電動汽車,而是實現包括混合動力車型在內的50%的電動汽車銷量,因為電動汽車的普及度尚未達到預期。 未來十年,內燃機技術將更新,計畫到2027年推出新的內燃機車型,以確保內燃機汽車能夠持續到2030年。

另外,有訊息稱歐盟已經撤銷了2035年所有有軌電車的計畫,而我還沒有找到這方面的原始來源,這有點誇張,後面再說。

所以上面的訊息一出,很多不看好電動車的人開始歡呼起來,一副“你看大家都放棄了,我說不行”的表情,其實我想說,不要高興得太早。

那麼,為什麼歐美要推遲電動汽車的發展呢? 我們還是按照前面的思路,多角度分析一下。

1.技術。 在電動汽車領域,用彎道超車來形容我們的中國並不誇張,我們擁有可以用於全世界的核心電池、電機和電子控制的東西。 相比之下,那些擁有幾十年甚至數百年歷史的汽車巨頭,連一輛普通的電動汽車都難以製造。 可以說,除了特斯拉,沒有乙個品牌能在西方大受歡迎。 所以他們真的不想這樣做? 當然不是,但是我們現在拿不到,只能推遲一段時間,利用這段時間想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和中國廠商合作。

例如,大眾汽車宣布將與Horizon Robotics成立合資公司,並投資24億歐元持有60%的股份。 此舉也是大眾汽車自40年前進入中國以來在中國最大的單筆投資。

此外,大眾汽車還以約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小鵬汽車499%的股權和董事會觀察員席位。 同時,基於小鵬汽車的G9平台、智慧型座艙和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軟體,公司將聯合開發兩款B級電動車,並以大眾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相關車型預計將於2026年開始量產。

此外,奧迪與上汽集團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通過智己平台開發電動汽車。

此外,吉利和雷諾還簽署了框架協議,將成立一家新公司,各自持有50%的股份,在全球範圍內共同開發、製造和改進混合動力和汽油動力總成。

此外,Stellantis還以15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零跑汽車,並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分別持有49%和51%的股份。 近日,Stellantis表示,正在考慮在義大利Mirafiori工廠生產零跑汽車品牌的純電動車型,計畫年產能為15萬輛,最早將於2026年或2027年投產。

所以以上進一步說明,歐美車企肯定不想造電動車,只是能力有點欠缺,所以積極尋求與中國廠商合作,先雞先蛋,走捷徑。

2、產業鏈。

我們不僅在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是全球最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毫不誇張地說,在長三角地區,你也許可以製造出乙個汽車零部件。 產業鏈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在成本還是效率方面,在當今世界,誰能和我們相提並論。

因此,在歐洲製造電動汽車的成本必然與我們相同。 所以從企業利潤的角度來看,賺不到錢就沒必要加大投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利潤更高的傳統燃油車領域,賺更多的錢才是王道。 好好利用耽擱期,尋找機會,在自己的土地上打造產業鏈。

例如,中國創新航空、蜂巢能源、欣旺達等國內主要電池廠商紛紛出海,計畫在歐洲建電池廠,這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歐洲本土產業鏈的一部分。

此外,中國電動汽車的公升級換代就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迭代公升級的速度是歐美、日韓等車企無法企及的。 換句話說,除了品牌,他們很難與中國製造商競爭。 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完善的產業鏈之上。

那麼在造車成本方面,歐洲顯然還處於劣勢,效率也不高。 因此,他們需要等到更完整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出現。

3.利潤。 例如,2023年,豐田預計淨利潤為299億美元,相當於2152億元人民幣。 梅赫西迪賓士的淨利潤也達到了157美元,相當於1130億元人民幣。 比亞迪2023年淨利潤預計在290億至310億元之間,差距仍然很大。 國內也有不少新能源廠商每年還在虧損。 雖然硬配比不合適,但畢竟他們做了多少年,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才剛剛崛起。 但不做有利可圖的生意顯然是不合理的。

近年來,歐洲電動汽車的滲透率一直徘徊在20%多一點,勢頭並不算太強勁。 而根據公開資料,與2023年12月相比,今年1月歐盟的電動汽車銷量下降了42%3%。多家知名機構也**表示,2024年歐盟電動汽車銷量增幅不會太大。

因此,如果你想賺更多的錢,你需要做一些權衡。

4.電價。 俄烏衝突後,歐洲主動切斷俄羅斯天然氣,花費**從美國進口,電價一路上漲,甚至德國也重啟了燃煤電廠。

根據德國的乙份報告**,年用電量低於 2,500 千瓦時的德國家庭支付每千瓦時 45 美元的價格36歐分,即045 歐元,相當於每千瓦時約 3 歐元5元人民幣。

當然,德國的電價是最貴的,如果還在上述範圍內,歐盟上半年的平均電價為029歐元,約2歐元3 美元。

近日,有博主在法國充電樁收費,一共收費49322度,成本2925歐元,換算成**人民幣228元,即每千瓦時4個電62元,比我們國產高很多,實在不便宜,這顯然失去了電動汽車的成本優勢。

5.基礎設施。

據相關統計,截至2023年6月,歐洲16個國家的充電樁總數僅為61萬個。 而且,私人充電樁數量較多,分布不均。 相比之下,截至2024年1月,中國累計充電基礎設施數量已超過886萬。

充電樁少,電價昂貴,歐洲使用者可能已經開始逐漸失去對電動汽車的新鮮感,進而影響整體市場表現。

這就陷入了死環,電動車賣得不好,沒必要多建充電樁,充電不方便,電動車賣不出去。

6.電子燃料。

在開篇,很多人說歐盟已經撤回了2035年之前的所有有軌電車計畫,這多少有些誤解,但這是實際情況。

2022 年 6 月 29 日,歐盟 27 個成員國同意宣布,從 2035 年起,只允許註冊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新車,但沒有跡象表明它們必須是電動汽車。 2023年3月28日,歐盟批准了2035年碳禁令。

這意味著,從2035年起,使用傳統化石燃料的汽車將不再能夠在歐盟銷售,無論它們是傳統燃料汽車、混合動力汽車還是插電式汽車,只要它們排放二氧化碳。

換句話說,這不是乙個純粹的有軌電車發展計畫,它更像是乙個綠色計畫。

另外,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保時捷、西門子、埃克森美孚等廠家已經在義大利建了一家合成燃料廠,並且已經投產生產一種叫做e-fuel的合成燃料。

它是一種液態烴鏈燃料,又稱電子燃料,由水電解生成的氫氣和二氧化碳催化反應合成。 e-fuel的獨特之處在於,雖然在燃燒過程中也會釋放二氧化碳,但由於在生產過程中與二氧化碳的結合,其生產總體上是中性的,理論上沒有新增新的二氧化碳,因此可以認為是實現了零碳排放。

此外,由於一些歐盟國家和歐洲製造商的壓力,歐盟已同意在2035年後,使用efuel的內燃機車型可以上市。 這給了歐洲各大車企喘息的機會,有了新的技術路線,他們不再急於改造電動汽車,只需要對發動機系統進行調整和公升級,相對來說,要簡單得多。

總之,說歐美放棄電動汽車是危言聳聽,但這只是停頓,絕對不會做到。 因此,我們得出結論,由於沒有完善的國產化產業鏈,在電動汽車領域,不可能低成本造車、高效開發新車型、新技術,而傳統燃油車則具有一定的優勢和高利潤。 同時,通過電子燃料和傳統內燃機的公升級,延長傳統汽車的壽命,實現持續的利潤。 僅此而已。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到氫能。 殼牌首次宣布加州所有汽車加油站永久關閉。 在加州的55個加氫站中,有11個已經關閉,這還不包括那些停止運營的加氫站。 這意味著日本氫能汽車的技術路線很可能會失敗。

雖然日本提前很多年就已經布局,申請了大量的氫能專利,但之所以選擇這條路,只是因為自身資源有限,並不意味著就是最佳選擇。 如前所述,即使日本大規模應用氫能汽車,這種氫也是綠氫,日本無法解決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綠氫的問題,屆時將不得不依賴進口。 因此,未來氫能汽車目前的技術路線真的很難說。

總之,歐美放慢了電動汽車的發展步伐已經成為事實,或許下一步就是加大力度。 但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說一套做一套的伎倆,本來是想靠低碳減排拖累我們這個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國,沒想到我們竟然來了實事求是,不僅達到了目標,還取得了領先,他們轉身就不想玩了, 這真的很荒謬。

同時,我們不應該被這些資訊所影響,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決心不能動搖,因為這不是簡單的汽車市場問題,而是能源戰略的問題。 它不僅涉及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領域,而且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現在和未來。 所以,他們可以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我們盡力而為,不斷爭取更好,沒有問題。

但大家也應該記住,不要被某些聲音所束縛,相信國家是最正確的選擇,你說呢?

鯤鵬專案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歐美的汽車電動化程序正在放緩?

    在全球汽車電氣化浪潮迅猛的同時,歐洲和美國卻出人意料地放緩了腳步。這是什麼原因?在經濟層面,歐美傳統燃油車產業鏈根深蒂固,向電動汽車轉型需要鉅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這對許多國家和企業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在短期內,維持現狀顯然比徹底改變更經濟。技術難度也是障礙之一。儘管電動汽車技術日新月異,但續航里程短 ...

    奧迪放慢了電動汽車的推出速度

    據報道,奧迪正在放慢其電動車型的推出速度,以避免在電動汽車銷量增長放緩之際給工廠和經銷商帶來負擔。報道稱,奧迪CEO格諾特 D?在接受採訪時,Llner 說 我們首先考慮的是組織可以承受的發布順序和密度。最後,我們決定分散開來,以免壓垮團隊和經銷商。據悉,奧迪計畫到年推出款車型,其中一半為純電動車型...

    歐美政府補貼的調整,對電動汽車的普及既有利又不利

    作者錢亞光.編輯張楠.設計趙浩然.年即將到來,但全球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勢頭可能已不復存在。根據市場研究公司Rho Motion的資料,月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創下萬輛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 創下新的月度銷量紀錄。其中, 是純電動汽車, 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另一家跨國汽車製造商放慢了其電動汽車戰略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如火如荼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外資汽車品牌正在放慢電動汽車戰略的步伐。根據最新訊息,奧迪計畫到年推出款新車型,其中一半將是全電動車型,他們將放慢電動汽車的推出速度。奧迪新任CEO格諾特 多納在德國英戈爾施塔特總部接受採訪時表示 為了不給車隊和經銷商帶來太大壓力,我們分散了首款車型的推...

    電動汽車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電動汽車的發展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從機遇的角度來看,電動汽車的推廣發展有望減少對傳統石油資源的依賴,緩解能源短缺問題,同時減少環境汙染,減少碳排放,為建設清潔美麗的家園做出貢獻。例如,近年來,全球空氣汙染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電動汽車的推廣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空氣質素,減少有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