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說香。 中華熏香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熏香文化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經歷了5000年的歷史。 她在古代祭祀儀式中萌芽,從春秋時期的香德開始,在秦漢時期形成香的貴族,在魏晉時期普及燒香,在唐代的香味中成熟,在兩宋時期完善了香的優雅, 在明清時期廣為流傳,在棄香亂世腐朽。
如今,傳統文化已經復興,尤其是近幾年來,**已經明確了這個方向。 熏香文化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之一,呈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
歷史上熏香的方法數不勝數,熏香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但得到有效傳承並得到相關機構認可的只有三種,即“手搓香”、“手搓香”和“淋香”。
“手榨香”出現得比較早,不晚於南北朝時期。 南代詩人何濟在《班潔玉的怨恨》中寫道:“獨睡賣香,哭飛錦巾。 “象棋”是指一根可以直立的棍子或一束香,說明即使何姬不能斷定班婕禹在漢成帝時期使用過這種香,但詩人自己也用過。 嗯,這熏香至少有 1,600 年的歷史了。 當時,人們將香粉和粘粉混合,加水均勻成香泥,用手用不同材料製成的口擠出,乾燥後就變成了“香”。
300多年後,吐蕃王朝的重要大臣屯公尺桑布扎發明了藏香,製作過程與“香”一模一樣,究竟是受到嫁入西藏的文成公主的影響,還是真的從印度學來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我們無法驗證。 後來,這種製香方法在大陸逐漸消失,但首先發揚光大,成為藏香生產的唯一手段,並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搓手香”的發源地是廣東新會的小崗,又稱小崗香,起源於明代。 最初,來自歐崗天台村的婦女戴女士使用當地材料,並用竹條揉捏,包括木屑、柑橘皮和當地稱為“月桂葉樹”的當地植物。 之後,村民們紛紛效仿,傳遍了大岡,形成了大岡獨有的家庭式製香作坊,以及具有大岡特色的“手揉香”製作技術,代代相傳。 2013年,該生產工藝被列入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另一種是“倒香”,起源於泉州永春,又稱永春香。 唐宋時期,在泉州港有政商實力的蒲氏家族最大的生意就是進口各種珍貴香料。 明末清初,蒲家勢力衰弱,為了避難,他們搬到了永春、德化、晉江等地,而蒲家的後代搬到了永春大埔鎮,將製香技藝代代相傳, 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17年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機械製香長期佔據主導地位,再加上化學香精和染料的應用,手工製香逐漸衰落,雖然流傳下來的三種製香工藝被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現代化”的衝擊,幾乎絕跡。 關鍵是文化斷層線和理論的缺失,會讓“手藝”失去生命力,急需有識之士參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