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趙彥 唐琦) 教育數位化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支撐教師培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型化的新時代正在挑戰傳統的教育模式。 重慶市九龍坡區全國人大代表、黨委書記、謝家灣教育集團總裁劉希亞表示:“提高科技利用人工智慧的意識和能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育數位化轉型的必然要求。 ”
劉希亞認為,當前我國教育數位化發展面臨幾個問題:一是學校和教師對人工智慧給教育帶來的巨大挑戰認識不夠。 許多學校和教師認為,數位化浪潮對教育沒有太大影響,對人工智慧的發展缺乏關注。 其次,教師科學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改善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不足。 一方面,人工智慧技術的使用較少,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技術的使用侷限於傳統的教學場景,比如讓學生在“電子題海”中反覆刷題等,缺乏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個性化學習指導的能力。 三是利用數位化特別是人工智慧拓展優質教育資源的實踐不足,如何充分發揮人工智慧在義務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中的作用,需要加強研究。
針對上述問題,劉希亞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教師使用人工智慧的意識和能力的專業培訓。 一方面,增加培訓機會和平台,讓更多教師通過國家、省級各類培訓專案,不分學科參與到數字素養提公升培訓中來。 另一方面,優化培訓形式和策略,減少理論培訓,增加實踐培訓,使教師能夠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實驗場景模擬、互動教學、生成學習資源供應,從而提高教師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改造學生學習方法的意識和能力。
二是用評價驅動學習方式改革,培養和提高數字時代學生所需的核心素養。 一方面,優化高考、高考等高風險考試的命題導向,以科學評價導向,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合作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判斷力、表達力等核心素養。 另一方面,加強對師生數字素養的專項評價。 建議成立專項督導小組,對學校教育數位化建設和教師使用人工智慧的意識和能力進行評估和監督。
三是科學運用數位化,特別是人工智慧技術,拓展優質教育資源。 一方面,要加大學校特別是偏遠地區人工智慧裝置的硬體配置,加大軟體開發和應用的投入和研究力度,從而增強遠端教育的情境感和體驗感。 另一方面,通過設立試點地區和試點學校,鼓勵部分地區和學校通過數位化應用,特別是人工智慧技術,探索方法和路徑,使教育數位化真正服務於教育教學和教育治理的深度改革。
作者:趙燕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