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開頭很清楚:道可以是道,但不能是恆定的道,名可以是名,而不是恆定的名稱。 無名天地之始,是萬物之母。 因此,往往沒有慾望,為了觀察它的奇妙; 常有慾望,為了觀察它的起源,這兩者是一樣的,只是名字不同,同樣被稱為奧秘,奧秘和奧秘,萬物奇觀之門。
能說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因為在描述道的時候,往往夾雜著個人的主觀想法。 這種主觀想法因人而異,所以你怎麼能確定別人的主觀想法一定是正確的呢? 即使它是正確的,它是否適用於所有情況? 你覺得他說的有道理,直接用,就能得到和他一樣的收穫嗎? 我們知道,在數學和物理中有不同的概念,例如公理、定理、定義等,也就是說,越嚴謹的東西,往往就越難描述。 至多,我們可以要求別人陳述乙個事實,但這個事實也因為觀察者的不同看法而大不相同。 橫看,是山脊一側的一座山峰,高低遠近不一,是山脊還是山峰? 如果你自己沒有看到,你怎麼能得到實際的感受?
不同的人可以對同一件事得出不同的結論,即使同乙個人在不同的條件下觀察,他們也可以做出非常不同的判斷,所以別人教給我們的真理往往不是真理。 只有當我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判斷它時,才能獲得真理。 比如說,我在這裡告訴你什麼是道,那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和記錄,至於其他人,可能是另一種證明,甚至與我的結論相反,那麼誰的理解才是真正的道呢? 也許你以為,實踐所驗證的就是真理大道,但世界那麼大,人口這麼大,哪怕概率上也只有百萬分之一,但因為基數足夠大,總會有少數情況。 基於事實也不是那麼可靠。
為什麼知道了這麼多道理,你還是過不上好日子? 因為這些真理是別人灌輸給我們的,難道我們在夜晚看到無數的星星時,還能認為我們已經看到了整個宇宙嗎? 當有人告訴我們他對世界的理解時,他只是根據自己的條件來判斷和概括它,對我們來說沒有對錯或對錯或對錯。
青蛙坐在井裡望著天空,天空和井口一樣大,受其自然條件的限制。 事實上,當任何人在井底時,他們看到的天空就像井口一樣。 只是井的深度和與井口的距離略有不同。 但是,天空的大小可以用井口測量嗎? 青蛙在井底的地平線是由它的環境和條件決定的。 當你沒有條件時,你怎麼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即使有人告訴你天空是什麼樣子,你也無法理解。 我們常說,夏天的昆蟲談不上冰。 那是。 不理解是一種條件。
對於道來說尤其如此。 道的本質,只有自己去感知和思考。 人眼是人心的井口。 如果你的視野在井口之外,你會看到浩瀚深淵的天空,如果你的視野在井口內,那就是乙個圓洞,你所看到的就是你的心所能看到的。 如果你不能理解,就不要評估,也不要急於對你的所見所聞下結論。
社會制度、經濟環境、人文教育、宗教信仰等等,就像一層層的衣服包裹著我們的世界,層層疊疊,世界就會變得越複雜。 要看清道的本質,將越來越難。 這個世界還是原來的樣子,但變化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更何況這個世界的人越來越多,這個世界的概念也越來越混亂。 其實,簡單之路真的不是把戲。 但就像熵一樣,在乙個無序的世界裡,人們只有適應當前的環境才能生存。 在精美的包裝下,你只能選擇你認為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而且,只有複雜的事情,才能掩蓋人們心中忙碌而空虛的空間。 簡單的事情我看不懂,也不想看懂,所以世界和生活都很複雜。 思維越來越混亂,以至於我捲入了包裝世界。 掩飾你的心,包裝你的形象,但你離路越來越遠。
如果我們的父母成功了,他們可能會教給我們一些真正的社會真理,等級制度的規則,但如果他們沒有呢? 你是否也向我們灌輸了一些他們認為是真實的事情? 我們現在尊敬曾國藩,但曾氏家族的後人能否成就其真正的傳承? 我們會把我們不知道聽到多少手的真相傳遞給我們周圍的人,我們的子孫後代,這難道不是很可怕嗎? 自我啟蒙是對自己的環境、自己的時間的覺悟,子孫後代需要根據自己的環境和時間重新開悟,才能真正獲得覺悟。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獲得開悟呢?
老子曰:永遠沒有慾望,為的是看它的奇妙; 總有慾望,為了觀察它。
如果你覺得理解中還有一定道理,請點選關注,我會繼續和大家分享關於道的理解,也非常歡迎大家留言,一起辯論,把道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