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研究提出,加快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 自 2023 年 9 月提出新的質量生產力概念以來,它已經被多次闡述和部署。 如何理解生產力的新質量?
生產力轉型加速
2024年初,一條關於專利的新聞令人振奮:到2023年底,中國(不含港澳台)的發明專利數量將達到401件5萬件,成為世界上第乙個有效國內發明專利數超過400萬件的國家。 一、二、三發明專利歷時31年、4年、2年,在國內達到100萬件,突破了第四個1年半。
中國巨集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辦公室主任、研究員邱玲告訴記者,這一資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在發展新型優質生產率方面具有堅實的創新技術基礎。
合肥某電子科技公司的員工在智慧型顯示屏生產線上工作。
什麼是新生產力? **提出,新質量生產率是以勞動者、勞動材料、勞動物件及其最優組合的飛躍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為核心標誌,以創新為特徵,關鍵是高質量,本質是先進生產率。
核心標識中所指的“全要素生產率”是指技術進步和能力實現在各種要素(如資本、勞動力)的投入之外,帶來的產出增加,通常被認為是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作用的綜合反映。 也可以看出,新型優質生產力具有高技術、高效率、高質量的特點。
從比較中看新的質量生產力
與現有技術路線上的漸進式創新不同,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較大,難以確定技術突破將出現在哪個領域,也難以準確判斷技術路線的前景和商業應用的週期,因此更需要拓寬容錯空間, 限制行政干預,改革科研評價方式。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研究也指出,要營造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具體來說,生產力的“新”質量體現在四個方面:新工人,如能夠充分利用現代技術的新人才; 新的勞動物件,例如資料元素; 新的勞動工具,如生成式人工智慧; 新型基礎設施,例如大資料中心。
新質量生產率的“質量”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質量狀態,新質量生產率以資料為驅動經濟執行的生產要素的新質量,從而打破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質量; 二是質量和效率,新的質量生產率要大大提高生產工藝和質量,新技術、新產品要帶動新的社會需求。
生產力的新素質對勞動者素質、生產要素配置水平、基礎設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地區在這些條件下存在著發展差距。 邱玲認為,培育新的優質生產力,不僅要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前布局未來產業,更要改造和公升級傳統產業。 “要解決區域發展差距,首先要改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產業,夯實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 ”
看優點,也看缺點
2023年,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飛行,國內大型遊輪完成試航,“新三”(電動載人車、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業績......從行業來看,新品質生產力的形成正在加速。
邱玲認為,我國加快發展優質新生產力有三個優勢: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是發展新素質生產力發生量變的基礎; 國內人才總量規模龐大,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數和專職相當於研發人員的數量均居世界首位; 新的高質量體系有利於深化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使各種先進、優質的生產要素順利流向新的優質生產力的發展。
同時,還應該注意到,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的產業化率為36件7%,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9%,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原有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產學研一體化生態尚未形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不當競爭和地方保護導致的要素流通不暢也是不足。
業內專家認為,從科技創新到未來產業再到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乙個連續的頻譜,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應“用明天的科技鍛造後天產業”。 這提醒我們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前端,積極完善支援原創創新的制度機制,從鼓勵“技術模仿”到引導“試錯”探索,讓科研人才和企業敢於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