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位劊子手鄧海山一生殺了300多個頭顱,晚年卻遭了報應
1898年9月28日,北京玄武門附近的菜市口行刑場擠滿了早早等候的人們,目睹劊子手砍下他們的頭顱。
這一次,被後人稱為"100天六王"其中六人被抬上絞刑架,他們一如既往地平靜,不怕死,最後被斬首公開展示。
原來,他們早就做好了用自己的鮮血喚醒這個麻木不仁的人的準備。 **此前,譚思通曾多次有機會出國逃亡,卻大聲拒絕:
各國的法律更迭,都是從流血到流血,但中國從未聽說過因為法律的改變而流血,這是國家不發展的原因; 如果有這樣的事情,那麼讓我們從司空見慣的事情開始。
但觀眾的反應還是讓譚詠麟失望不已,他們眼中沒有悲傷,而是點燃了指甲花,甚至把爛葉子扔進去。
在劊子手的堅持下,譚思通慢慢地把頭放在木腳手架上,走近劊子手,還不忘在腳手架上吹氣,這一幕只在影視上看到過,但實在是讓人印象深刻。
譚思等人在劊子手旁邊的木棚頂上等著,手中的大刀在陽光下格外耀眼,到了吉時,大刀揮落,六顆人頭肯定已經滾了下來,眾人立刻四散逃竄。
就在劊子手們忙著清洗大刀的時候,刑場很快就陷入了過去的寂靜,清洗乾淨的大刀依舊光彩照人如新,士兵們的鮮血絲毫沒有影響到劊子手們的心情,然後他們很快就離開了,畢竟他們還是要去官府領賞的。
是的,劊子手是乙個古老的職業,因為你必須謀生,但現在它早已不復存在,今天的英雄是清朝最後一位劊子手鄧海山。
他一生砍下了300多個頭顱,但不幸晚年去世。
鄧海山被迫乞討。
過去,劊子手這個職業並不流行,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甚至敢於追求的職業; 畢竟,結束乙個人生命的想法令人不寒而慄。
古人一直相信死後會有另乙個世界,所以他們一直相信有鬼,醒來時雙手沾滿鮮血,睡得不穩。
但是,人分為三、六、九等。 當生活無憂無慮的時候,人自然不會想當劊子手,但是當生活被逼著的時候,去拼不如餓死,所以有些人選擇了這條路。
鄧海山也不例外。 他出身貧寒,一日三餐吃不起,一家人靠給地主務農為生,地主經常讓他們做飯。
鄧海山年紀大了一點,吃飯更成問題,畢竟他年紀小了,而且食物量還挺驚人的,父母實在控制不了食物量,所以鄧海山就上街乞討了。
年輕的鄧海山沒有尊嚴,每次上街都搖尾巴求饒。
有一次,鄧海山看到乙個人一邊吃肉一邊乞討,臉上露出嫉妒的神色。 此人生活還算不錯,他叫唐少一,是長沙很有名的劊子手。
Kiulownia的名聲很高,因為他非常廉潔,在行刑過程中不會給犯人帶來任何痛苦,所以每次他被處決時,犯人的家人也會給他送一些物品,讓他所愛的人的旅程更輕鬆。
另外,劊子手本人也會得到獎勵,**每人支付兩兩銀子,這樣唐少一這輩子就不用有什麼負擔了。
鄧海山看著童少吉,覺得他以後可以過這樣的生活,於是讓童少吉收留他。
鄧海山學徒。
佟少吉看著眼前的年輕人,心中頓時充滿了憐憫,他明白在這個亂世中生存的困難,但他不忍心讓鄧海山從事星意拳這個職業。
但鄧海山苦苦哀求,甚至說只要能吃飽就幹嘛,佟少基終於抵擋不住鄧海山的軟磨硬泡,同意收他為徒,但童少基沒想到,他的徒弟會成為清朝最後的劊子手,在世界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鄧海山最初以為劊子手這個職業沒有技術含量,以為只要他有能力,拿到錢就沒事了,但童少基告訴他,行刑很技術性,光靠蠻力是行不通的。
為了幫助鄧海山提高知識水平,佟少吉每天為他準備不同的產品,比如西瓜、南瓜、冬瓜,甚至還有柴火。
首先,唐少義在物品上畫了一條線,然後讓鄧海山強行剪掉,如果能沿著這條線分割,不放過一寸。
這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拿著大刀的人會失去重心,如果用力過猛,他將無法站穩。 "切了幾下西瓜後,鄧海山再也不敢鄙視這個職業,開始努力了。
佟少基開始準備硬物,讓鄧海山大顯身手,就這樣,鄧海山走到了不歸路。
每次佟少吉演出,都要帶著鄧海山一起看,最後鄧海山學會了佟少基的七八項功法,就等著正式發揚光大。
鄧海山悲慘的晚年。
有一次,佟少吉生病了,暫時不能去墓地,於是佟少吉推薦了自己的**,當佟少吉知道自己要去墓地時,他並不害怕,甚至有點激動。
當他舉起砍刀,看到犯人伸長脖子準備殺人時,他毫不猶豫地揮刀砍了下來,鄧海山第一次被處決,並因此被授予一等功。
鄧海山並不認為行刑是一件艱鉅的任務,也不認為結束他們的生命是不對的,他只看到他們手中的銀子會讓他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隨著童少吉年齡的增長,鄧海山開始頻繁地去刑場。 臨死前,佟少吉吩咐鄧海山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砍下99顆頭顱後再停下來。
鄧海山疑惑地問為什麼,佟少吉回答說也說不出原因,只知道他的老師也告訴他同樣的事情。
佟少吉離開後,鄧海山成了非常有名的劊子手。 清朝滅亡後,鄧海山每次行刑的報酬從兩兩銀子增加到四銀元,這讓他有了辭職的想法。
而後來,他砍下99個頭顱的時候,也想過用金盆洗手,可是見自己有錢了,就接受了第100個命令,既然沒有受到任何懲罰,也就不在乎了。 "據有關史料記載,鄧海山一生接到300多份處決令,即砍頭300餘顆。
* 在此期間,徵兵逐漸增加,鄧海山在失業後仍然用自己攢下來的錢過著奢侈的生活,但後來他把所有的積蓄都揮霍光光了。
鄧海山也想娶媳婦,但戶籍官不敢為他辦婚事,最後一無所獲。
沒有積蓄,沒有親戚,鄧海山想過找工作,但沒人敢雇用他,只好再次乞討維持生計。
鄧海山深信自己已經多次付出了代價,他考慮過出家,但被寺院拒絕了。
最後,鄧海山苦苦哀求,只能用悽慘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