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讀百年發展史的紡織企業倒地成為歷史的過客,就像電視劇集《繁華》裡說的,大家都是黃河路上的路人,匆匆走過,不留痕跡,黃河路還是黃河路,曾經人事如茵,一切都在休息, 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廣益紗廠是一家具有歷史滄桑感、百年發展史的紡織企業,始建於清末1901年,1903年建成投產。 1903這個數字看起來很熟悉,彷彿是啤酒瓶標籤上的數字,那個時代是中國民族工業開始崛起的時代,也是中國民族企業遍地開花的時間節點。 廣益紗廠曲折的發展歷程,是我國棉紡織品發展史的代表。
民營廣益紗廠企業成立之初,正值民族工業興起的時代,一些民族企業投資者看到機會,開展了一系列的商業投資和經營,為建立工業企業做準備。 廣益紗廠企業誕生於此時,國家資本投資者共同投資在安陽市建起了紗廠,該紗廠位於浣河畔,位於省會銀墟市,廣益紗廠是河南省最早建立規模更大、裝置更新的棉紡廠,標誌著安陽市現代工業發展的開始。 在那個飽受戰爭蹂躪的時代,營商環境動盪艱難,城市改變了大王旗的混亂局面,多次經歷了更名和投資股東的更迭,工業園區也經歷了荒涼的停工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重建棉紡織廠,恢復了曾經輝煌繁忙的工業風光,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貢獻; 然而,運氣不好,在2000年企業改革後公司制度執行不景氣,十年後進入破產清算,乙個百年老字型大小的企業落得如此慘烈,實在是太可惜了。 走在百年紡紗企業的現場,心中總有乙個疑問,在近代工業史上紡織企業壓縮棉丹物質的產能,在電影《選擇》中曾有過一幕,當地用行政手段限制壓縮棉丹生產的場景, 雖然經歷了改革開放時期,但直到現在還沒有弄清楚當時棉丹壓縮的詳細原因,在網上找不到相關資訊,很迷茫。
安陽是一座古城,3000多年前的帝都,商代文明在這片土地上興盛了數百年,有著輝煌歷史的河北棉紡織廠和安陽鋼鐵集團,如今大型企業破產,移民,紛紛離開這片土地尋找其他發展機會和空間, 古城產業產能公升級的過程是不可持續的,剩下的唯一辦法就是依託銀墟文物發展旅遊和文化綠色產業,以旅遊文化產業為經營模式,推動未來綠色經濟產業的發展,也是經濟發展的另類路徑。新館於龍年伊始開放供遊客參觀,博物館向顧客開放,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文字閱讀盛宴。 據了解:新銀墟博物館毗鄰桓河。 新銀旭博物館占地262畝5畝,建築規模510000平方公尺,展廳面積約220000平方公尺,將展出近4000套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展出的文物數量多,種類齊全,是商代最具文物的展覽。 新館設有“探索商文明”、“大商文明”、“世界商文明”三大基礎展,以及四大主題展和一場特別沉浸式數字展覽。 歷時近百年的銀墟考古,再現了3000多年前東亞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回顧商代文明的探索歷程,銀墟是文字文明文化的起點和基石,具有銀墟的文化內涵和考古意義。 部分國寶級青銅器返回陰墟遺址展出,是一次難得的欣賞機會。
百年紡織企業位址在銀旭博物館附近,因企業破產,原廠區改造活起來並不容易。 通過百年的歷史文化沉澱,依託桓河畔的銀墟文化遺址,打造新時代年輕人喜歡的旅遊文化風情小鎮,兼顧少數老年人的文化文藝愛好和懷舊情懷, 並分享文字發展的歷史故事。
黃昏時分,我們走在小鎮上,破舊的廠門口,“河南渝北紡織有限公司”的木牌還掛在門口,還保留著前世的痕跡,從歲月的塵埃中留下乙份空靈的記憶。 熙熙攘攘的辦公樓已經空無一人,靜靜地矗立著,像乙個留守老人的孤獨身影,大樓前的空地上布滿了防塵綠網,控制著灰塵。 褐色苔蘚斑駁的光影倒映在青磚牆上,建築前未經修剪的綠色植物自由生長,發揮著生活空間的作用,慵懶的旅人穿梭其中,彷彿在匆匆尋找過去的腳印。 一排排工廠整齊地排列著,等待著煥然一新。一排畫作描繪了昔日的輝煌歷史,從1903年到2020年近百年的企業變遷史,世間滄桑經歷了數次變遷,終究留下了嘆息之聲。
徜徉在走廊壁畫前,序言中描述的企業變革史展示如下:
廣益紗廠始建於1901年,開始建廠,1903年建成投產,孫家愛、徐先舟、馬繼森、鄭子谷、徐福壽等人籌集了200萬銀元,占地350畝,建有磚木結構房屋2800多間,引進了現代紡織機械, 規模超過20,000錠。
1903年開始經營後,由於外國商品的傾銷,國內產品受到限制,損失一再發生。 1908年關閉,後經清朝批准,將整個工廠抵押房屋和裝置,向大慶銀行借款30萬兩重新開始工作。
1914年,廣義紗廠易手給袁玉英,袁玉英是袁世凱的侄子,受舅舅袁玉英等人的影響,在京津報社買下了廣益製砂廠的舊股份,掌握了廣益紗廠的實權。 1923年,袁新辰接替袁玉英任總辦。
1925年“五川”事件發生後,業主袁新辰迫於形勢,於1928年將廣義紗廠租給他人,改名為宇新紗廠。
1939年,它被日本商人接受為日本軍隊管理的第一家工廠,工人受到資本家和日本侵略者的壓迫。 原來的73臺紡紗機被迫運到天津改裝成軍火,只剩下12臺和相應的前後紡紗裝置。
1947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劉鄧的部隊攻克廣義紗廠,將剩餘的12臺紡紗機和相應裝置運往河北省武安縣和村。
1950年春,時任華北軍區炮兵司令部後勤部副主任的李家銀同志,帶領剛滿載火藥離開戰場的華北炮兵師、邯鄲軍分割槽的60餘名士兵,為解決部隊補給問題,投身於新戰場重建紗廠, 並更名為河北紡織廠。
1952年,原由軍隊經營的河南北部紡織廠移交。 1955年改名為地方國營河北紗廠,1959年被指定為河南省河北紡織廠。
1985年,實行廠長責任制,推廣全體員工的經濟承包責任制和勞動合同制。 1991年,紡織行業產量有限,壓力大,企業被推向市場。 這家國家資本紡織企業於2000年在河南渝北紡織廠改革的基礎上,於2000年12月18日河南渝北紡織有限公司落成,為河南省百年紡織工業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該廠經歷了滿清戰敗、日軍侵略、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等歷史時期,跨越百年的紗廠是安陽工業建設初期的典型代表,直到2014年紗廠正式宣告破產, 原本繁忙的工廠突然變得空無一人。
2020年9月,安陽市正式啟動河北紗廠改造專案——安陽銀墟考古文旅小鎮,是銀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配套服務專案,總占地250畝,打造集考古研究、休閒娛樂、文旅為一體的文化旅遊街區。
百年後的那個時代,這個百年紗線廠區重生了。 如今的紡紗廠不再是棉紗生產的廠區,而是乙個充滿人類烟花的美食區,在這裡可以享受多種美味佳餚,欣賞電影和遊樂場,這個街區是孩子們的歡樂海洋和美食廣場,盡情享受,星巴克咖啡、炸雞等店鋪散落, 顧客來來往往,呈現出一派繁華景象。夜幕降臨,彩燈照耀下,玉壺的光芒轉動,魚龍之夜,浣河璀璨的燈光和銀墟遺址的璀璨文字舉辦夜遊活動,煙火紛飛的百年紡織旅遊廠區連在一起,構成了安陽市的整體旅遊景地。 “環河夜遊”融合了數字光影、現場表演、遊船體驗等多種形式,結合銀墟遺址和百年文化小鎮,形成旅遊景區,彰顯特色文化和文旅消費,集參觀、旅遊、美食、遊玩於一體,具有戶外旅遊體驗。 建立現代文旅市場體系,打破文化資源、文物資源和旅遊資源之間的壁壘,確立文旅企業的市場主導地位。
雖然在工業化市場中輸了,雖然關上了一扇門,但重新開啟一扇窗,或許是新時代的發展機遇。 從銀虛博物館到文化小鎮,遊客在博物館裡看到了什麼,他們玩了什麼活動,那些青銅器能理解到什麼程度,哪些青銅器是無價之寶,是否屬於博物館的珍品。 在展廳裡走來走去,很多介紹性文字都看不懂,比如卣、斝、盨、簋、軎、甗、簠、罍......走出展廳後,我腦子裡一片茫然,記憶中留下了多少歷史知識,那些浩瀚無邊的歷史歷代,多少變遷至今仍能被銘記。 從博物館到文旅小鎮,從遠古時空到現實空間,在瞬間完成三千年歷史旅行的感覺,總有飄渺的思緒,兩者都是在同一時期三千年變遷的土地上,古今如此近在咫尺。 當你停在某個青銅器前時,你突然由衷地欣賞器皿的精緻和質感的魅力,這個博物館已經達到了它的使命。 走在文旅小鎮,回歸現實社會,分享人間煙火的氛圍,不就是幸福的生活嗎,也是活在當下生活的樂趣。
走進這座百年老廠的紡織行業歷史館,感受上百年員工的創業經歷和家庭生活,用生動的案例解讀過去的努力和貢獻。 過去已逝,但留下的文化痕跡卻無法忘記,沉澱在世界的煙火中,讓它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