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2月27日電(記者 張旭)針線“藝術重建”
新華社記者 季哲鵬、黃桃明、趙培然。
從一朵棉花花到一塊布,再到乙個文創空間、乙個體育公園,又會經歷怎樣的歲月,又會經歷怎樣的蛻變?答案可以在位於昆明市五華區的雲南紡織藝術博物館和雲芳體育公園找到。
這是雲南紡織廠繼昆明雲坊文創園之後改造的又一文創空間。
雲南紡織藝術博物館外觀。 新華社記者陸喆攝。
在這裡,曾經不停地運轉的紡織機器被“改造”成創意展品,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前來打卡曾經嚴格流程的生產車間,如今已成為中小學生的課外研習基地,展示著......從棉花到布料的“奇妙旅程”無論是曾經的工廠,還是今天的美術館,都講述著雲南紡織廠的故事。
雲南紡織廠歷史悠久,80多年來為軍需和社會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 曾是雲南紡織廠重要生產基地的雲南紡織藝術博物館,今年3月停產。
觀眾參觀了雲南紡織藝術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陸喆攝。
美術館儲存了完整的紡織生產線和各個時代的紡織裝置,見證了雲南紡織工業的發展史。 雲南紡織廠廠長楊喬說,“我們希望以另一種形式講述這個紡織故事,不忘初心,堅守傳承。 經過精心設計,工廠選擇了生產與藝術文化相結合的改造方案,雲南紡織藝術博物館和雲坊體育公園應運而生。
紡織是這個地方的根源和靈魂。 美術館以紡織工藝過程為線索,分為“棉花之夢”、“生產之歌”等六大主題,講述雲南紡織廠從過去到現在的生產生活故事。 打捆機、搖臂鑽床等刻有歲月印記的紡織機械在這裡陳列,隨處可見“少少空談,多做實事”等具有年代感的標語,人們漫步其中,彷彿隨著織機的轟鳴聲回到了生產線。
雲南紡織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懷舊展品。 新華社記者陸喆攝。
曾任紡織廠產品質檢員、現為美術館講解員的趙震說:“每次看到這些機器,我都會想起在這裡度過的無數個日日夜夜,每一針一線都承載著我們的青春。 ”
雲南紡織藝術博物館除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外,還具有時尚現代的藝術氣息。 除塵室的棉浴別出心裁;“雲樓梯”將白色棉布放在頂部,營造出夢幻般的氛圍。 棉袋、徑向拉伸的棉線、車間的維修工具等都融入到設計中,成為裝飾的一部分。 過去與現在、工業與藝術的完美融合,為博物館增添了一絲美感。
開展科研專案是雲南省紡織藝術博物館發展的重點。 館內設有體驗區,人們可以在這裡通過操作模擬織機,了解編織過程,感受工匠們的聰明才智。 “工業遺產是固化的歷史。 生產已經停止,但我們希望通過藝術創作喚起他們新的生命力,將勞模和工匠的精神代代相傳。 楊喬說。
在雲南紡織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紡織裝置。 (圖片由雲南省紡織藝術博物館提供)
雲南紡織廠也在文化、體育等方面進行了轉型探索。 紡織廠舊廠房部分改造成雲坊體育公園,以室內籃球場為主,廢棄空間得到充分利用。
觀眾參觀了雲南紡織藝術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肖瀟攝。
紡織廠的退休工人歡聲笑語地參觀,穿著租來的紡織制服的年輕人在機器旁邊拍照留念,孩子們觀看了從棉花到布料的蛻變過程......好奇曾經日夜工作的織布機的聲音不再響起,工業遺產正在呈現出另一種更有意義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