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先檢測後治療”只是應急措施,並不適合普遍推廣。
資料圖:患者在醫院排隊**。 照片:新華社。
文 |羅志華.
剛想在醫院拍X光,還要經過**、初步診斷等流程。 日前,重慶市民周先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醫療經歷,引起了不少共鳴。
據該工作人員**介紹,周先生最近感到胸腔有些不適,一位醫生朋友給他做了乙個簡單的診斷,建議他去醫院做X光檢查。 到達醫院後,周先生被告知,他必須登記內科門診號碼並拿到醫生開具的檢查單,才能支付檢查費用。 周先生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完成這個過程,但實際檢查時間不到5分鐘。 而且,在聽了他的描述後,醫生只開了X光檢查。
許多患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那麼,如果病人的要求只是為了檢查,**諮詢過程可以避免嗎?對此,不少網友“曬出”了自己的檢查經驗,表示要提高效率,實行“先檢查後治療”,為患者省力省錢。 也有醫護人員表示,患者可能無法準確判斷自己想做的檢查專案,先去看醫生可以更好地檢查症狀。
不得不說,當前“先查後治”引起了廣泛關注,這與前段時間多地集中爆發的呼吸道感染有關。 面對這種集中感染,為了疏通診療過程,多地醫院採取了“先檢查後治療”的優化措施。 由於這對患者進行分診和縮短等待時間有顯著效果,許多人認為應該在更廣泛的領域考慮推廣“先檢查後治療”。
患者希望減少就醫障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地方針對呼吸道感染檢測的“先試後治”舉措是特殊的。 也就是說,呼吸道感染的檢測目的比較單一,具有比較強的均勻性。 然而,這並不適用於許多病因複雜的疾病。
例如,患者患有多種疾病,不僅涉及呼吸系統,還涉及消化系統、迴圈系統等,檢查與診療之間沒有同一性,也沒有可以合併的類似專案,因此難以實施“先檢查後治療”。
過去,一些醫院探索和推廣“先檢查後治療”,一些醫院嘗試開設實驗室診所,但無論哪種模式,“先檢查後治療”只能做患者必須做的檢查,比如糖尿病患者測量血糖,心臟病患者心電圖(ECG)。
有業內人士認為,胃鏡檢查、X光、B超、血尿檢查等檢查專案可以進行“先檢查後醫學”。 但大多數醫療保健提供者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檢查是護理的一部分。 這就像醫生先用藥,用藥後給醫生,確保診療順序一致。 胃鏡檢查、X光檢查等侵入性檢查應嚴格按照適應症進行,不能繞開診療。
事實證明,在沒有特定條件的情況下推行“先檢測後處理”會導致浪費和增加麻煩。 例如,給心臟病患者做心電圖通常沒有錯,但傳統的心電圖可能無法滿足護理的需要,當病情複雜時,醫生可能不得不重做多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 再比如同樣的驗血,如果沒有醫生診斷出來,可能會導致缺少驗血內容中最關鍵的專案,不得不重新抽血。
因此,當有大量患者病情相似,並且這些患者需要相同的檢查時,“先檢查後治療”可以作為應急措施。 在普通的診療中,可能也有一些探索的空間。 例如,我們可以借鑑多地推出的急診分類模型,當短時間內出現大量患者時,在分類中增加“先檢查後治療”的級別,從而安排一些患者做真正需要先做的檢查。 但是,這只能作為特定條件下的應急措施,不適合作為通用措施。
總之,在一定條件下,“先檢查後治療”確實可以優化診療過程,但也必須由醫護人員有序進行,而不是由患者自己進行,這樣才能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同時,為患者省力省錢。
作者:羅志華(醫務工作者)。
編輯:劉天紅.
由陳帝豔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