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大不列顛這個國家真的是很邪惡的,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鼎盛時期,是帝國主義擴張的天花板,現代科學、貨幣和金融體系也大多來自這個時期。
今天,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只能縮小為三個島嶼,領土面積不到1%,曾經的地球再平衡大師只能是美國人的小弟弟。
當然,英國的衰落是乙個複雜而緩慢的過程,但如果只從技術上講,那就是英國人打錯了科技樹,德國人的兩次衝動導致大英帝國失去了海上霸權。
要解釋英國人為什麼沒有海上霸權,我們必須首先談談這種霸權是如何產生的。
眾所周知,自16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西班牙人率先殖民南美洲,為了保持海上霸權,西班牙人還斥巨資打造了一支無敵艦隊。
英國是後來者國家,大多數時候只能和法國、荷蘭聯合起來搶劫西班牙商船,所以英國人常說“我爺爺的爺爺是黑珍珠號上的海盜”,這和德國人炫耀祖先扛槍是一樣的。
2024年,英國終於在墓地戰役中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在結束對手海上壟斷的同時,也開啟了自己海上霸權的起點。
在隨後的兩百年裡,英國海軍在與荷蘭、法國的海上霸權爭奪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炮艇所到之處都在帝國的勢力範圍內,殖民地和屬地覆蓋四大洲,覆蓋了世界25%的土地和人口,俗稱“日不落帝國”。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才迎來了歷史的轉折點。
了解歐洲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德國之所以能夠從一堆散亂的暴力團體轉變為乙個統一的國家,多虧了英國人,但進入19世紀下半葉以來,歐洲進入了發展時期,科學技術的公升級直接導致了工業和人類繁衍速度的大幅提高。
當時,德國人口超過6000萬,人口在30年內從1億激增到1超過6億。
因為英法等傳統老牌強國邁出了第一步,瓜分了世界84%的國土面積,這意味著俄羅斯和德國要發展,只能從別人手中搶奪,這就導致了美國人常說的修昔底德陷阱,尤其是沙俄在巴爾幹地區的工作, 這讓整個歐洲都患上了偏執狂,隨時準備搶劫或被鄰居毆打。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德國開始爆發軍備,法國別無選擇,只能跟著節奏走,而英國為了維持海上霸權,幾乎所有的技能點都在戰列艦上。
2024年,英國戰列艦“無畏”號下水,排水量達到17900噸,最高航行速度12節,甲板上分布10門12英吋大口徑艦炮,航程可達2萬碼,火力輸出約為舊戰列艦的兩倍。
在英國人眼中,戰列艦艦隊相當於海軍,大約等於海上霸權。
而德方也沒閒著,雖然他們擁有歐洲最好的軍隊,但德皇威廉二世想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在他的全力支援下,德國人開始瘋狂地堆積戰列艦,並在無畏戰列艦的基礎上,攻守,通過20年,德國海軍從世界第七位上公升到第二位。
即便如此,德國的海軍實力仍然落後於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雙方主戰艦的數量比例為33:18,戰略巡洋艦的比例為9:6,英國還增加了幾艘新的戰列艦,質量比舊版本要好得多。
很明顯,德國想挑戰英國在海上的霸權,而英國則準備戰鬥。
2024年,雙方的轉折點來了。
從地圖上看,德國的戰略地位確實很差,左邊是法國,右邊是沙皇俄國,雖然陸軍在戰場上不落伍,但海軍**隊對人和動物都是無害的。
因為南邊是英吉利海峽,最窄處只有19海浬,通往大西洋的路基本上是死亡,北邊是英國艦隊和布滿水雷的航道。
雖然德國稱其為公海艦隊,但它只能躺在北海的這個鍋裡,哪兒也去不了。
乙個一生都要堅強的德國人,怎麼能忍受呢?
在嘗試潛艇伏擊無濟於事後,公海艦隊總司令萊因哈特。 謝爾決定大幹一場,他計畫以戰列巡洋艦、輕巡洋艦、驅逐艦為誘餌,轟擊桑德蘭,引出部分英軍艦隊,而德軍主力則在弗蘭波羅角和多格爾沙洲海域等待,等到英軍艦隊進入伏擊圈, 然後與戰列巡洋艦合作,給它乙個鍋。
此外,舍爾還安排了十艘大型潛艇伏擊黑爾戈蘭灣,並在海戰爆發時伏擊從英軍返回的艦艇,甚至還計畫出動齊柏林飛艇,防止英軍大艦隊大發狂。
這個計畫是個好計畫,但尷尬的是,英國人早就破解了德國的電報,約翰指揮官。 傑里科還制定了乙個計畫,將敵人與德國人幾乎無法區分,雙方在北海建立了陣地。
5月31日,在舍爾的命令下,德國海軍派出一支誘餌艦隊進入日德蘭海域,很快就遇到了英國戰列巡洋艦。
不到半小時,旗艦“獅子”號被摧毀,“不懈”號的彈藥艙被擊沉,“瑪麗皇后”號被連續擊中,炸成一堆碎片。
英軍第五艦隊率先到達,兩艘德軍艦艇迅速受損,隨後雙方主力艦隊脫離接觸,開始了炮艇轟炸。
由於英軍在速度上的優勢,一舉切斷了通往威廉港的回航通道,德軍陷入了被動,如果不能快速突破,公海艦隊基本上就會被埋在公海上。
留給德軍的時間不多了,於是舍爾將受傷的巡洋艦移到了隊伍的尾部,把戰鬥力最強的戰列艦放在前面,集中兵力向英軍艦隊的後方冒險。
戰鬥持續了不到一天,但結果卻很糟糕,英軍損失了14艘船,其中包括3艘戰列艦。
德方的情況稍好一些,但裝甲較重的戰列艦也無法抵抗135英吋以上的大炮直接擊中,各型戰艦損失11艘,“祿左”號因重傷被迫沉沒。
戰爭結束後,雙方都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
因為從戰鬥損失的數量上來說,德國海軍明顯佔優勢,但從戰略角度來看,英國海軍仍然控制著北海,德國人並沒有徹底摧毀大艦隊的主力,也無法突破海上封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國人沒有再次派出公海艦隊。
日德蘭海戰是戰列艦轟炸的巔峰之作,也是戰列艦最後的榮耀。
它完美地展現了戰列艦的實力和脆弱性,雖然暴力值滿滿,但命中率和機動性很弱,偵察受到視角和距離的限制,射程受到炮兵校準規則的限制,是現代戰場上海上的移動目標。
此外,在這場戰爭中,英國航母的作用總比沒有好,德國飛艇停在基地,承諾的潛艇伏擊只伏擊了孤軍奮戰,這讓很多吃瓜群眾看到了日德蘭海戰的巨大失誤。
結果,遠離戰區的美國和日本率先做出改變。
2024年,美國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大型海軍建設計畫,他們將重型火炮和厚裝甲發揮到極致,在戰列艦的公升級版上,裝甲厚度達到135英吋,並安裝了4門三聯50倍口徑16英吋火炮,最大射程超過41000公尺,主要焦點是穩重準確無情。
而選擇了與英國完全相反的道路的日本海軍,是第乙個在戰列艦8上安裝16門的海軍1英吋主炮,採用激進的集中防禦設計和全油鍋爐,兼具光學瞄準和火控,注重主炮的火力,同時也非常注重區域性控制細節。
2024年,英國終於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但此時美國和日本已經攢下了很多錢。
美國有10艘戰列艦和6艘戰列巡洋艦;
日本有4艘戰列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還有8艘正在造船廠建造中
而英國只剩下4艘戰列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在威力和火力輸出上也被徹底碾壓。
曾經佔據主導地位的英國海軍在這場新的無畏競賽中落後了。
2024年,由於美國大蕭條的影響,列強失去了經濟,無法花費鉅額資金來建立自己的夢想海軍,於是英、美、日、法、意在華盛頓達成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在15年有效期內, 五國主力艦總噸位比應保持在5:5:3:175:1.75艘,即英國22艘,美國18艘,日本、法國和義大利各10艘。
隨後的幾年,歲月平靜,英美日三國集中精力公升級手中的舊**,但在2024年,德國袖珍戰列艦“德國”號下水,再次掀起了各國海軍的軍備競賽。
後來,在二戰中,德國人玩起了無窮無盡的騷擾流,用巡洋艦和潛艇追捕英國護衛艦,讓英國海軍只能被動防禦。
在大部分時間裡,英國人不得不躲在小島上,忍受德國空軍的轟炸,邱吉爾不得不出售海外資產,讓美國出兵,全球殖民體系開始崩潰。
在太平洋戰區,日本海軍也效仿了同樣的榜樣,一方面用潛艇和巡洋艦消耗了美國太平艦隊的主力,另一方面又利用主力艦對模式在海上佔據戰略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好改變思路,乾脆以航母特遣隊為主攻力量,以戰列艦為輔助,只負責防空和陸上火力支援,將炮擊公升級為海上飛行飛機、魚雷仍在海底的遠距離作戰模式。 主要重點是海空一體化。
在2024年的中途島海戰中,美日海軍在空中對峙,雙方戰機頂著高射炮潛入航母,經過幾輪殺傷,日本損失了四艘大型航空母艦,而美國只損失了兩艘,從而徹底扭轉了太平洋的戰略形勢, 日本不得不轉向被動防禦。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海戰中,戰列艦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航母成為海戰的主角和決定性因素,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戰列艦時代走到了盡頭,英國的海軍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戰結束後,英國也想建立一支以航母為核心的新艦隊,但理想豐滿,現實瘦骨嶙峋,由於經濟困難和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英國的航母建造計畫只能被迫取消或推遲,而現在的航母也是由於高昂的維護成本, 要麼退休,要麼打折賣給冤枉的老闆。
此外,蘇聯的崛起也改變了英國的軍事戰略,英國一方面需要保持強大的軍隊來防止蘇聯的入侵,另一方面需要加強防禦體系來防止對方的核攻擊。
這些調整導致海軍的預算和地位嚴重下降,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只能轉化為歐洲大陸的軍事防禦。
儘管英國海軍在2024年的福克蘭群島戰役中挽回了一些面子,但臨時組建的舊艦隊已無法恢復帝國昔日的輝煌。
本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