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寫作 |松栗子。
編輯 |糊咖啡。
“王家衛”這個名字在影壇如雷如雷,創造了無數經典作品。
他在電影作品中運用台詞、鏡頭、色調、劇本結構,形成獨特的王家衛電影美學,將演員和故事的魅力發揮到極致。
作為王家衛的電視劇集,《花兒》自然寄託著無限的希望,無論是演員陣容還是角色塑造,還是後期的宣傳,都讓很多人對這部作品的上線充滿期待。
王家衛花了三年時間拍攝《花》,在《花》開播後,衛視平台的關注度也更上新高。
但隨著播出後劇情的深入,觀眾的吐槽一度蓋過了火熱的收視率
“尊重電視劇集”“這是90年代?“這是乙個如此傲慢的敘事文本”,“它混亂而嘈雜”,“AI編輯的配樂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一次,輪到65歲的王家衛翻車了。
與注重內涵的電影不同,電視劇集的核心是講好故事,這顯然不是王家衛的強項。
《花》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混亂。
王家衛慣用影像講故事,劇中每一幀都極為精緻,幾乎每乙個鏡頭都是現場直播,但只停留在好看的畫面上。
劇情開端以一場車禍為開端,有設計,但頻頻使用倒敘和插曲讓人迷惑不解,一刻是87歲,一刻是92歲。
場景切換速度太快,而且面數較多,觀眾突然不知道是跟著畫面還是跟著旁白走,只要眼睛或耳朵裡有個“滑號”,劇情就變得很亂。
不過,滑坡的原因並不全在觀眾身上,因為《花》有一種分離感。
劇情非常緊湊,資訊點特別密集,能拍的鏡頭太慢,想過分突出畫面的氛圍,忽略了劇情節奏的協調。
例如,當每個角色出現時,從頂部或底部拍攝,或者緩慢推進相機,從各個角度填充各種慢動作效果,並使用慢鏡頭放大每個角色的風度。
然而,下一秒,放慢速度的鏡頭突然加速,裝作無聊的樣子,《花》給觀眾的追劇印象非常不好,讓觀眾不自覺地脫離了劇情本身。
除了混亂,《花》給人另一種感覺,那就是:嘈雜。
《花兒》基本什麼都沒拍,劇情基本靠口口台詞。
劇中冗長的對話和邊角過於密集,台詞神秘莫測,尤其是對於不懂上海話和**的觀眾來說,劇情更是難以理解。
普通話版的音像不同步,上海版要時刻盯著螢幕,劇情沒怎麼看,只聽到一群人嘰嘰喳喳,忙得不可開交,但觀眾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
因為原著中有很多空白,可能是《花》試圖通過神秘空白的手法,給觀眾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
但在電視劇集中,過分強調這種手法會讓人覺得劇情支離破碎,難以捉摸,畢竟大多數觀眾希望看到的是乙個完整的故事,而不是支離破碎的意象和情節。
如果你看不懂,你自然無法留住更多的觀眾。
不過,不得不說,王家衛的鏡頭美學真的是必須的。
他的鏡頭似乎有生命,即使是簡單的鏡頭刻畫也很有故事性,什麼都沒說,卻好像有千言萬語。
而且,他沒有給整部劇塗上濾鏡和色調,而是根據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氛圍,設計出相應的鏡頭和光影。
畫面中,黃河路霓虹閃爍,光影交錯,鮑先生站在窗前看著外面的喧囂,頓時瀰漫著一種喜怒哀樂的氣氛,充斥著畫面。
質感不用挑,電視劇集和電影一樣不過,在評論中,也有人覺得畫面中的上海不像90年代的上海。
劇情中選取的鏡頭營造出一種類似於舊香港的年代感,又像**時期的上海。
故事的背景與劇中的畫風分離,彷彿人身處乙個時空世界,觀眾無法跟著劇走。
在光影和濾鏡的加持下,整部劇顯得更加誇張,更不符合現實。
當然,這種浮誇也來自於演員們的表演。
比如胡哥的油膩。
用乙個詞來形容胡歌在劇中的表現:偽裝。
他在鏡頭前擺姿勢的時候真的很帥,但真的是在裝戲,當阿寶呆在一旁聽著前輩的教誨時,胡歌對自己想要表演的沉思有點太強烈了。
他坐在一邊,抬起頭,抬起臉,眉頭緊皺,生怕別人看不出他在想事情。
看到身邊的人受到侮辱,阿寶挺身而出為別人挺身而出,這種憤怒是衝動的,但胡哥表現得更像是乙個街頭黑幫找茬。
他抬起側臉,露出有些模糊的下頜線,歪著頭踢了對方一腳,一種刻意的自命不凡。
當他意識到自己被別人當成棋子時,阿寶坐在沙發上思考著對策,不停地揉搓著手中的酒杯,將身體傾斜到45度,眼睛盯著地面,擠出眉間的紋路,張開嘴巴。
只是乙個鏡頭,油膩已經溢位了螢幕,胡和上海人精明地堅持模仿梁朝偉的深刻,適得其反。
胡歌的表演風格一向以自然清新著稱,但這部劇卻被澆上了油,果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梁朝偉那樣適合王家衛的鏡頭。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辛志磊和王家衛的鏡頭卻出人意料地改編了。
她飾演的李麗不僅聰明勇敢,而且十分迷人,一臉一變,全都有一種令人望而卻步的魅力,這種港式風格對她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
王家衛真的累了嗎?
可能是王家衛拍電影的一套思路不適合拍電視劇集,看多了會讓我覺得審美疲憊。
電視劇集和電影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一些電影導演跨界進入電視劇集領域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比如馮小剛的《回聲》《南北》、王小帥的《八角亭玄霧》、陸川的《非常醫生》等,要麼口碑不及格,要麼一炮而紅。
或許,《花》只適合那些對王家衛風格情有獨鍾的人,也適合上海本土觀眾,無論如何,《花》都會成為一部有爭議的作品。
你覺得《花》怎麼樣?
看了n遍的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