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12月25日訊息,近日,雲南市場監管微信發布《農村集體聚餐風險提示》,要求農村集體聚餐實行申報備案管理,如果集體聚餐組織或委託廚師辦理超過5桌,應提前10日申報備案時間、位址、用餐等資訊。 並接受食品安全協調員或市場監管部門人員的檢查指導。
以上訊息一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吃飯也要報到嗎?相關部門的管理是否過於寬鬆?甚至有人調侃當地管理水平差。
難道是有關部門伸手太久了?
仔細閱讀該風險警告的原文,就會發現上述質疑和指責實際上是一種誤讀。
首先,農村集體聚餐報告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經實施了很多年。 河南、陝西、甘肅、福建等地均有按規模分級指導和管理農村集會的制度。 同時,上報的目的只是為了讓有關部門提前知道時間、位址、用餐次數、人數、選單等資訊,做好應急準備。 年底,恰逢農村聚餐高峰期,相關部門及時提醒是合理的。
其次,要求農村集體聚餐報告的目的是為了讓它們更安全。 近年來,在農村聚餐時不時發生食物中毒事件,甚至造成了不少人的悲劇。 這樣的現實早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也給人一種揮之不去的心悸之情。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晚宴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如廚師的衛生資質、食材的使用、酒精(主要是散裝白酒)的消費、是否使用酒精基燃料等,都是提前申報和備案的,相關部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監督管理, 這其實更有利於晚宴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全。
因此,對於上述風險提示,人們應該多看到相關部門的盡職調查和善意提醒,更加理性客觀。
同類新聞之所以容易招致負面解讀甚至調侃,是因為很多人不看相關內容的原文,一些別有用心的自**賬號,往往為了引起關注,誇大事實,故意“歪曲”相關政策措施。 因此,這一事件引發的爭議也帶來了另一種反思——面對看似反常的新聞,人們應該有基本的常識和判斷力,不要聽風吹雨打,而是努力尋求真相,尊重事實,至少“讓子彈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