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新質”的力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集群轉型公升級,成為東北經濟構建競爭新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關鍵抓手。
從飛馳的“復興號”國標動車組、“天問一號”到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再到深海深海自主遙控潛水器“海豆一號”,這些吸睛的“大國重武器”幾乎都有東北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參與。 積極推動裝備製造業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邁進,已成為東北地區產業加速轉型公升級的生動註腳,一批源自高階製造業的新興產業正在蓬勃發展——《職工》近日推出《鍛造新品質生產力如何在東北大地上發力》系列報道, 聚焦東北地區加快產業轉型公升級的良好經驗,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該良好實踐旨在為東北及更多地方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借鑑和借鑑。
新型質量生產力是更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以高新技術應用為特徵,以新產業、新業態為支撐的生產力。 它不同於依賴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和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模式,是數字時代更加融合的新型生產力。 對於重化工佔比大、技術相對老化、新興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的東北經濟來說,借助“新質”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集群轉型公升級,已成為東北經濟構建競爭新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關鍵。
例如,一汽憑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先進的產品製造體系,抓住以智慧型化、電動化為代表的新一輪革命帶來的新機遇,全力打造高品質的新能源汽車產品。 哈工集團依託數十年的電機生產經驗,不斷優化製造工藝和裝置,加速傳統產業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 還有一批基礎較好的企業在轉型公升級的道路上走來走去。
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必須用好科技創新,這是關鍵措施。 東北各地努力發揮科研教育資源優勢,強化科技創新在產業創新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通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提公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身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今年6月,由國家技術轉移東北中心等單位發起成立的東北“三省一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戰略聯盟,聯盟成員正努力依託各自的地域資源優勢,形成先進成果的定期交流機制。 開創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為東北地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新動能。
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與新興產業發展沒有割裂對立。 新興產業的增長有賴於傳統產業的技術積累和製造能力,傳統產業的轉型公升級離不開新興產業和新興技術的引領。 當前,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跨領域、跨集群深度融合發展已成為東北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顯著特徵。 2024年,東北三省產量約佔全國的五分之一,一批老油田將加速搶占新能源產業新賽道。
新的質量生產力涉及新的領域和較高的技術含量,必須有一大批掌握現代技術的高素質人才來支撐。 近年來,東北各地積極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評價、服務等工作體系,競相發揮政策“組合拳”,千方百計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養人才、聚才。 例如,遼寧深耕“興遼人才計畫”,2024年將有200多支高層次人才隊伍“土移居”。 自去年黑龍江出台60條人才振興措施以來,高階人才引進數量已達到前六年總和的5%8次。 未來,如何加快消除制約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打造東北人才高地,仍需更加艱苦的探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入進行,加快形成新的質量生產力是時代的新課題,也是一項系統工程。 實踐告訴我們,東北綜合振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點成線”、“彙線成面”,形成融合交叉、多點突破的局面,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不斷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 強化產業鏈上下游配套能力,實現更高水平互利共贏,為東北全面振興注入更多“新品質”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