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魯迅的作品中選出一部最不“魯迅”的作品,那一定是《晨花夕陽》。
林語堂大師曾說過:“魯迅不叫文人,而是武士。 ”
作家張承志也說:“先生的文章不止犀利,政治論戰,飛槍匕首,文學的純藝術意味不足。 ”
誠然,只要一提到魯迅的名字,人們就會立刻想到乙個有著“金剛憤怒的眼睛”的戰士形象;但當我們翻開《晨花夕陽》這本書時,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突然,我們遇到了乙個乙個經歷過滄桑的中年男人,倚在歲月的門檻上,注意你來的路。
他捻了捻從一本舊書中取出的一朵枯花,忽然微微一笑表示理解,臉上頓時浮現出動人的溫柔。
《晨花夕陽》用魯迅難得的溫暖筆觸,將記憶中一些難忘的片段連成十篇文章。
而這些文章,引發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回憶,觸動了他們心中潛伏的懷舊情結。
沒有遊戲,就沒有童年
魯迅小時候,家裡有個花園,叫“百草園”。
在他的記憶中,園子裡除了一叢雜草,什麼都沒有,但這絲毫不影響它成為魯迅童年的天堂。
魯迅經常站在花園的石井籬笆上跳下去;
看著黃蜂蹲在花椰菜上,讓天子從草叢中衝向天空;
有時我跑到牆下聽蟋蟀彈鋼琴和蝴蝶唱歌。
這孩子大概是世上最容易上當受騙的人吧,聽說何守武根長著人形,吃了就能成仙,魯迅居然相信了。
於是他經常把它,以至於他打破了泥牆,並想知道為什麼他一直沒有找到一根看起來像人形的棍子。
哪怕是冬天,百草園是一年中最無聊的時候,魯迅依舊能找到新的玩法:在雪地上撒網抓鳥。
錢鐘書在《論幸福》一書中對“幸福”一詞有精彩的論述,大意是幸福這個快字詮釋了人生一切快樂的一瞥。
我們也有同感:
玩彈珠、跳橡皮筋,還沒決出勝負,就已經傳來了媽媽叫回家吃飯的聲音;
喝蘇打水吃冰棒,愉快的暑假還不夠,上學的日子已經到來。
人生中最快的時光,永遠是最幸福的時光。
百草園的快樂時光轉瞬即逝,魯迅到了上學的年齡,被家人送到三味圖書館讀書。
這是魯迅人生的第一次離別,他悲傷而幼稚地跑到百草園告別他的蟋蟀、覆盆子和蓮花。
三圍書房的生活極其枯燥,但即便如此,也禁錮不了孩子嚮往自由和玩耍的天性。 魯迅很快發現,書店後面還有乙個小花園。
於是我經常趁著毫無準備的先生,和朋友偷偷溜進去,折李子,找蟬,抓蒼蠅,喂螞蟻。
丈夫發現後,孩子們乙個個回來,張開嗓子看書;當紳士不注意時,孩子們可以盡情玩耍:
其他孩子在指甲上玩紙糊的盔甲;魯迅把紙放在**本上,描寫了繡象,日積月累,居然描寫了一本大書!
這個場景很像我們小時候:在樹上抓鳥,在河裡釣魚,老師轉向黑板時玩各種惡作劇。
有人說,美好的童年總是相似的,因為有遊戲貫穿其中。
然而,現在的孩子整天穿梭於各種興趣班,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才藝;一些合適的遊戲也被很多家長視為洪水野獸,與孩子的生活隔絕。
李美瑾教授曾經說過:毀掉孩子的不是遊戲,而是錯誤的教育;《中庸之道》又說:“天命是性,自發是道,道的修煉是教。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不應該被禁止成年人不應該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阻礙它,而應該放開他們的手和腳。
把玩還給童年,讓教育聚焦人性。
那些讀過書的人,
它已成為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書籍是乙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在《晨花夕陽》一書中,有很多篇幅提到魯迅早年讀過的書。
小時候,他最愛讀的就是清代寫的《秘花鏡》,因為上面有很多圖畫。 孩子們主要思考的是影象,那些能感受到的畫面,自然很容易引起年輕的魯迅的興趣。
因此,當他聽說有一幅《山海經》的圖畫時,“上面畫著人臉的野獸、九頭蛇、三足鳥、有翅膀的人,還有兩胸無頭無眼的怪物”。 從那時起,我就再也沒有忘記過。
以至於當他的哺乳母親,即大母親給他買了一本時,他立即欽佩了不太欣賞他的大母親。
這本《山海經》成了他小時候最喜歡的藏寶書:給了他一雙想象中的翅膀,帶他遨遊在乙個波瀾壯闊的奇幻世界裡。
從信件到懷疑,這是讀者必須經歷的心理之旅。
有一次,一位長老送給他一本《二十四孝圖》,起初他很開心,因為上面像往常一樣有很多圖畫。 但當他得知書中的孝道故事時,卻感到失望。
尤其是其中的“老賴玉琴”和“郭菊葬兒”,尤其讓他反感:老賴已經七十歲了,為了討好父母,故意裝作嬰兒;而郭菊的孝順更是可怕,為了給母親省吃口糧,竟然將兒子活埋了!
魯迅從這本書中讀出了封建孝、虛偽和人性滅絕的精髓,以及他自己的發現和思想。
一旦人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就會主動選擇自己想讀的書。 隨著自然科學在中國的興起,魯迅也開始關注自然科學書籍。
他聽說有一本書叫《天演論》,於是他乙個人去城南,花了500塊錢買了一本。
這本書給魯迅帶來了極大的思想衝擊,從此他的大腦被開啟,他強烈吸收了“自然選擇”、社會進化等新的理論和理論,這也為他未來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礎。
高爾基說:“我讀得越多,書就越接近這個世界,生活對我來說就越光明、更有意義。 ”
人是活一輩子的,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決定興奮程度的,只能是中間過程。 因此,有了更多的感知和更多的體驗,生活就會更加豐富多彩。
然而,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他們所能觸控到的世界其實非常小。
總有我們攀登不了的山,總有我們無法到達的大海。
然而,書籍可以打破這種限制,讓我們的思想馳騁千里,自由旅行。
人生沒有白苦,沒有白讀的書,那些讀過的書,都成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有些人走路時四散開來
魯迅家在當地算得上是大家族,但後來家倒是陷入了中路。 這時,魯迅的父親又病倒在床,無異於讓事情雪上加霜。
在書中,魯迅並沒有太在意父子關係,但從他為了給父親治病不惜一切代價聘請“名醫”的事實可以看出,他對父親有著深厚的感情。
名醫的醫術沒有明確的證據,但他開的藥實在是很不尋常:藥是一對原裝蟋蟀;藥丸必須由破碎的舊鼓皮製成。
魯迅也對庸醫起了疑心,但他還是踩著鐵鞋去找藥材,卻想在絕望中找到一線希望。
然而,我父親還是放棄了。
留給魯迅的,只有無盡的怨恨。 前往日本學醫成為他彌補怨恨的唯一途徑。
在生命的海洋中,人們總是在分離和再次相遇。
在日本,魯迅遇到了他的老師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非常關心魯迅:他糾正了解剖圖;為他修改講義;日本同學誹謗魯迅在考試中拿到教官洩露的題目,是藤野先生站出來平息此事。
只是藤野先生的關心,無法重新點燃魯迅熄滅的熱情。
在日本的各種經歷,讓魯迅意識到:醫學只能醫治人的身體,卻不能醫治人麻木的靈魂。
魯迅決定放棄醫學,追求文學,只好與藤野先生分道揚鑣。
從此,路途遙遠,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
生命是看不見的,它就像乙個參與者。
莫言說:“乙個人的一生就是乙個過程。 沒有永生,也沒有不老的青春。 到時候,老的該老,該走的。 ”
生與死是每個人一生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無論我們多麼不情願,我們終究都會含著眼淚轉身,揮手告別所愛的人,再也見不到對方。
既然我們再也見不到對方,那不如錯過;既然改不了,不如放心。
只要你們善待彼此,珍惜彼此,就會不辜負這輩子所遇見的。
美好的生活就是思考和遺忘
學者溫 Rumin在《晨花夕陽》上評價:“在對愛與死的回顧中,有一種愛的精神和情緒,揭示了魯迅精神世界最柔軟的一面。 ”
的確,這些柔和的話語也讓我們回到過去,撿起幾顆閃閃發光的珍珠貝殼。
不過,這種複習畢竟是年月相隔的,不禁有些朦朧的花。
就像魯迅自己在序言中說的:“用露水折花,色香自然好很多,但我做不到。 這十篇文章是從我的記憶中複製出來的,它們可能與實際內容有些不同,但我現在才想起來。 ”
人就是這樣,因為他們有記憶的功能,他們總是要回頭看;但畢竟,記憶並不是可以儲存所有過去影象的無限記憶體。
有些人,有些事情,不管他們當時多麼驚心動魄;當我匆匆回頭看時,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模糊成乙個幻影。
或許,這恰恰是上帝對人類的憐憫。
背著太多的過去,你不能輕裝上陣地走到前面。
因此,美好的生活應該同時被記住和遺忘。
懷舊中的慰藉;在遺忘中恢復力量。
開始計畫我的 202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