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page-Taihai.com] “這可能是我最後的餘熱了,我必須把它擠出來。 懷著這樣的信念,8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金勇,積極嘗試通過短**、直播等方式普及化學知識的新平台,從抖音走紅。 短短半年時間,這所免費的“網路夜校”吸引了超過130萬網友前來“逃課”,其中不乏年輕人。
大多數年輕人白天工作節奏緊張,把自己埋在小隔間裡,晚上聽各種講座,習學習新的科學發現,不僅可以讓他們緊張的神經得到休憩,還可以不斷解鎖更多的生活方式,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開辦和增加“夜校”的呼籲是為了回應年輕人對公共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 但現實中,線下場地畢竟有限,教師也需要大量投入,因此很難通過大規模開設“夜校”來盈利,形成正向迴圈。
網際網絡,尤其是短**平台,內容豐富,時效靈活,可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可謂是最易及、最實用的“公共空間”。 這個時候,如果有優秀的老師來製作高質量的內容,就更容易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習和習氛圍。 令人欣慰的是,以金庸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投身科普正在成為一種現象。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家做科普並不容易。 一方面,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多樣化的科研要求占用了科學家的大量時間,難以騰出精力為公眾開展科普工作。 同時,長期以來,科普機制缺乏激勵,既不能算是學術成就,也不能帶來額外收入。 另一方面,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向公眾傳播,考驗著科學家在語言組織和媒體運用方面的多維能力。 過去,精心準備的內容只能通過書籍、大學講座等方式傳播,這也限制了影響範圍。
如今,短篇**和直播的流行,改變了科普的傳播環境。 錄製一部1-3分鐘的短片**,不需要科學家付出太多的精力,也足以讓觀眾了解從人造太陽,到火箭發射,甚至土壤汙染、人工智慧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熱點,還可以通過抖音的海量使用者實現深遠的傳播。 可以說,媒體技術進步帶來的“雙贏”,幫助了金庸等眾多科學家激發了創作科普內容的熱情,讓科普也能成為“潮流”,讓科普成為“熱鬧”。
目前,抖音常年有超過45位院士和4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平台上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 “大神”和“大佬”做科普是不是矯枉過正?事實上,科普的重要性在於,它是科學事業的基礎和長遠受益的工作。 如果說攻克一些科研難題就像“摘果子”,那麼做好科普、點燃科學夢就是“播種”。
科學家重視科普,就是為了把科學的種子播撒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為科學人才的培養和科學研究的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從事量子資訊科技研究的中科院院士郭光燦曾說,“我的很多學生都是聽了我的科普才來當研究生的,現在很多已經成長為全國優秀青年、優秀青年。 ”
眾所周知,在當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中,科技創新是主戰場。 建設科技強國,既要看大國的重要武器和核心技術,又要注重提高全社會整體科學素養,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只有做好科普工作,打好基礎,紮實建設創新型國家,人才才能源源不斷。
面對130多萬“孩子”的關注,“退休教師”金勇院士坦言,技術在變,但大家對科學的熱愛不會改變,他會擠出“最後一點餘熱,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我相信,在他和更多院士的努力下,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都能在短時間內傳播到祖國廣袤的大地上。 (溫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