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愛鵝、賞鵝,就不得不提王羲之。 據傳,王羲之從鵝姿、走路、游泳等姿勢中領悟了書法和筆運動的奧秘。 在陝西省臨遊縣九城宮景區,儲存著一塊名為“鵝碑”的石碑,從中可以欣賞到王羲之《鵝書》如神般變化的美感。
書中的啟蒙中的鵝
在九城宮景區珍藏一塊石碑,鵝形形色色,用不同的書法表達,碑文是介紹東晉“書聖”王羲之的“鵝字碑”,故稱“鵝字碑”。
這塊石碑上的銘文是:王有軍十八雁群柱,為愛鵝也,雁以黃婷為故鵝成。 對於一群鵝來說,還有站立鵝、橫雁、正雁、斜雁、吃雁、唱歌雁、飛雁、倒雁、轉雁、留雁。如果不是右軍的鵝,安能會把書傳給鵝,習古法在鵝群中會有趣,筆下會滿是空,白雲會飛舞。
王有軍是王羲之的別稱,因為他是右軍的將領,所以叫“王有軍”。
該碑於2024年10月收藏於臨遊縣九城宮鎮望雲山昊平寺,經鑑定屬於**時期。 碑上共有18個“鵝”字,其中草書題詞模仿了王羲之的16種“鵝”字形,字樣各異,時而優雅,時而狂野,時輕如燕,既是習愛鵝的體現,也是書法藝術形式的體現。
鵝碑“揉搓”。
別以為王羲之只是愛鵝,光是鵝的姿勢、走路、游泳等姿勢就能讓他明白書法和筆運動的道理。 在他看來,握筆時,食指要像“鵝頭”一樣昂揚跋扈,微微彎曲,而當筆動時,應該像“鵝爪”一樣拔水,這樣精神才能集中在筆尾。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被歷代名師收藏,尤其是唐太宗最愛,他不惜花大價錢買下,所以很難找到其真品。 雖然這塊石碑不是王羲之的真作,但借助這塊石碑,可以想象到羲之正宗手工藝的奇妙之處,進而欣賞其出色的書法藝術,填補了歷史的空白。
鵝碑高150厘公尺,寬65厘公尺,厚10厘公尺石碑的頭部為半圓形、高浮雕的單龍雕像,龍頭突兀,龍身隱藏在浮雲之中......這塊石碑目前擺放在九城宮的石碑長廊中。
習愛鵝
王習愛鵝“和”桃園明愛居、周 毛舒愛蓮、林和景愛和“被譽為”四愛“,被視為文人閒暇生活、閒暇生活的體現。
東晉時期,王羲之和鵝的故事總是被津津樂道,有兮芝對鵝的喜愛有兩個故事。
據《晉書:王羲之傳》記載,惠記有一位孤獨的老太太養了乙隻鵝,王羲之派人去買,但老太太不賣,於是王羲之請朋友觀看。 老太太聽說王羲之要來,就殺了鵝,準備招待他。
我了解到,喜之愛鵝,也有“為所欲為”的人。
金王羲之,《宋陀寶齋黃庭經》(第1頁),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傳說還有另乙個故事。 山陰縣玉皇祠有一位老道士,希望得到一本王習手寫的《黃庭經》,可是右軍聞名天下,怎麼可能賣出一位老道士的寵愛呢?好在得知王羲之愛養鵝,於是他精心養了一批優質白鵝,每天放養在王羲之和小夥伴們的郊遊場所。 王羲之終於“偶然”遇見了這群白鵝,非常驚訝,於是就想買下這群白鵝。 道士道:“只要你給我寫一本《黃庭經》,我就把這些鵝都給你。 王羲之高興地揮了揮筆,大喜回國。
李白在《送來賓回越南》中引用了這一典故,“如果山**學者相遇,就要為白鵝寫黃庭”,所以《黃庭經》被稱為《換鵝報》。
石碑林看真品
當然,要想看王羲之的真跡,還得去習碑林,《王羲之聖書序碑典》很好地保留了王羲之書法美觀健康的特點。
碑是唐太宗為紀念玄奘大師回國後西域取經和翻譯三藏重要著作而寫的。 太子李志(高宗)及後記、諸葛神力樂石、朱景藏鐫刻字。 石碑高 9 度4 英呎,4 英呎寬2尺,共30行,80多個字。
除了崇尚佛教,唐太宗還是王羲之的超級粉絲。 然而,東晉書法家已經去世,無法拿起筆來書寫唐朝的繁榮。 我怎樣才能讀完這本書?
洪福寺的和尚懷仁做到了。 他花了大約20年的時間,才從王羲之的遺墨中一一抄寫出碑文內容,有些字確實沒有找到,於是就和相應的部首放在一起。 為了順利完成這本“文碑集”,懷仁奉命收了王習的筆墨,甚至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 當這本“字碑集”完成時,將擁有“千金碑”的美譽,可謂千金。
這座紀念碑除了有“千金碑”的美譽外,還被稱為“三大特色古蹟”。 “必須”是讚美其碑文《唐代藏三聖旨》第一部分,該文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玄奘翻譯佛經而寫的;“二覺”是指碑文第二部分《唐皇帝藏三聖序》,由當時的太子李志和後來的唐高宗所著;難得將兩朝皇帝的文物聚集在碑的一側,更獨特的是,這塊石碑的靈動典雅之出自書聖王羲之之 於是,兩位皇帝的文章和一代書法家的書法,足以讓這塊青石成為史無前例的豐碑。
*:文物陝西 編輯:王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