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3年的演出市場,今年迎來了爆發,尤其是大型演唱會和**節,歌迷搶票成為娛樂消費的日常運作。 久違的熱鬧回歸,隨之而來的是一些麻煩,“剝頭皮**”、“現場演唱'翻車'”、“終於搶到票,卻是'柱子票'和'步票'”,近期有知名樂隊被質疑“假唱”,著名歌手的表演更是讓歌迷不滿......因為購票時間和退票規則網友們不禁感嘆:市場再火爆,也“考驗”不了乙個又乙個粉絲的熱情。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累計觀眾人數達到1人11億人次,超過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大型場館演唱會和**節慶是演出最突出的兩大類。 市場井噴的背後是被壓抑的需求的釋放。 身處演唱會現場,與歡快的人群一起隨意唱歌搖擺,即使不追星,也能放鬆心情,所以現在的演唱會不再侷限於粉絲群體內部的狂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進入演唱會現場,成為主流消費群體。 演唱會不僅“吸睛”,而且非常“吸金”,短時間內聚集的客流可以帶動交通、住宿、餐飲、旅遊等行業的發展,為城市帶來真正的人氣和消費增長,這也是各地爭相吸引優質演出專案落地的原因。
演唱會以“明星效應+現場體驗”出售,票價往往價格昂貴,人們覺得票價是否物有所值,取決於很多因素。 如今的觀眾不僅想聽到自己喜歡的歌手現場演唱,還對演唱會的體驗和互動抱有很高的期望,會從演唱技巧、選曲、舞美、造型、音響、場地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估。 但首先影響觀眾感受的肯定是歌手的專業能力,尤其是對於沒有粉絲濾鏡的普通觀眾來說,更重要的是歌手有沒有爆紅的金曲,以及現場唱歌、跳舞等基礎專業素養是否能帶來享受,這些硬實力應該是市場號召力的基本體現, 也應該是表演者不斷追求進步的方向。
當然,演唱會能否給觀眾帶來全方位的愉悅體驗,還要看其他因素。 比如,有觀眾抱怨自己買的演唱會門票在購票時不支援選座,到達現場後發現他們買的“柱票”和“台階票”有盲點,整場演唱會“只聽不見”。 這樣的問題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大量的演出和繁重的任務不應該成為生產單位懈怠和疏忽的藉口。 出票前,主辦方應事先確認座位數,檢查位置是否符合體驗,如有明顯障礙影響效果,必須對消費者進行必要的提示和說明,否則就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也是對現場表演者的不尊重。 再如,雖然文化和旅遊部、公安部聯合發布通知,明確提出演出主辦方應建立大型演出活動退票機制,設定合理的階梯退費,但在落實這一規定的過程中,不少平台仍設定了較多的門檻和複雜的流程。 這個問題不能沒有解決,我們應該借鑑其他行業的成熟做法,盡快改進。
經過一年的快速進步,演出市場終將回歸“理性繁榮”,觀眾不會無限寬容,大家都期待著一場真正高水準、真摯的演唱會。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