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8日,巴以地區緊張局勢再次公升級,哈馬斯下屬的“卡薩姆旅”向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展示了他們最新的**——火箭發射器。
哈馬斯的舉動顯然是為了向以色列施加壓力,但以色列人參與了中國。
以色列人聲稱,這種火箭發射器的形狀與中國的63式火箭發射器非常相似,中國一定向哈馬斯提供了輕型火箭炮的技術。
說起63式107公釐火箭炮,很多人會想到它的輕巧和簡單。 這門看似不起眼的小炮,曾經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吃了不少苦頭。
然而,近年來,隨著新裝備的不斷湧現,63式火箭炮在解放軍中的地位逐漸被取代,其故事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今天,讓我們回顧一下63式107公釐火箭發射器的前世今生,順便看看以色列的指控是否成立。
Type 63 的誕生。
在中國,說起蘇聯,很多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乙個名字:喀秋莎。
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娜是乙個常見的女性名字,比如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皇后,以及俄羅斯偉大作家托爾斯泰筆下的女主角葉卡捷琳娜·瑪絲洛娃。 除了他們的正式名字,他們還有乙個共同的綽號:喀秋莎。
2024年樟古封戰役期間,一位名叫伊薩科夫斯基的蘇聯紅色詩人受到前線戰士的啟發,寫了一首情詩《喀秋莎》。 後來,這首詩被創作成歌曲,成為廣為流傳的歌曲《喀秋莎》。
“喀秋莎”這個名字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形容俄羅斯女孩。
在“喀秋莎”誕生的同一年,蘇聯軍工科研部門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種新型戰爭**被證明具有研發價值。 這種**使用火箭作為彈藥,一輛車上可以安裝多枚火箭,所有火箭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射。
這種**就是我們熟悉的火箭炮。 它的火力比常規火炮強大得多。
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個月,BM 13火箭發射器作為秘密**出現在戰場上。 操作火箭炮的士兵們都非常喜歡這種**,但為了保密,他們一開始並不知道這個**的名字,只能在車上看到乙個“K”字,於是士兵們稱火箭炮為喀秋莎——士兵們的心上人。
喀秋莎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蘇聯士兵一邊唱著《喀秋莎》,一邊向敵人發射火箭彈,將愛情和革命的情感融合成蘇聯獨特的浪漫。
此時,在更遠的東方,中國革命者也注意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強大威力,早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西柏坡年間,人民解放軍就設立了專門研發火箭炮的技術室。
這個技術室的負責人是鍾林,他是國內少有的研發專家,在技術室成立前兩年,鍾林就拿到了45英吋火箭炮,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用於4英吋國產火箭發射器的彈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作移交給瀋陽52廠,鍾林繼續主持研發工作。 該廠在新中國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抗美援朝時期的航空工業基地,兩彈一星時期的724工廠,現在的遼瀋實業集團,都是其不同歷史時期的名稱。
52工廠花了兩年時間開發了兩種型別的火箭炮,427型和488型,這兩種火箭炮的口徑均為102 mm,前者的射程為5公里,後者的射程為8公里。
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蘇聯曾向中國提供火炮、坦克、飛機等先進技術,但對火箭炮技術持保留態度,因此國產火箭炮與其他早期國產火箭有明顯區別,完全自主研發。
蘇聯的火箭炮研發工作持續了十幾年,研製的喀秋莎射程只有8個5 公里。 而中國只用了兩年時間就研製出射程8公里的火箭炮,新工人和中國工人的功績非常大。
只可惜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得太突然,新中國的生產能力不夠強大,國產火箭炮在很多細節上也不完善,所以無法大規模裝備志願軍,只安裝了少量早期的427式產品M 501。
2024年11月初,中國志願軍在雲山遭遇了美軍的第一次挑戰。 在雲山戰役中,志願軍消滅了1800名美軍和200名南韓士兵,擊落並俘虜了7架戰機,並摧毀並俘虜了趙。
超過300件重型裝置。
這場戰鬥也是國產火箭炮的首次亮相,火箭炮呼嘯而過,飛向敵方陣地,引起了美軍極大的恐慌,他們甚至誤以為遇到了蘇軍。 美軍在戰爭史上寫道:“它的出現意味著我們面對的不是普通的敵人。 ”
由於戰爭的迅速公升級,蘇聯開始向中朝提供大量一流裝備,國產火箭炮被蘇聯的喀秋莎所取代。
雖然在衛國戰爭期間,美越和南越軍隊的裝備遠遠超過德國納粹,但喀秋莎仍然和當年一樣強大,一次齊射殺死和傷害數百名敵人的情況並不少見。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第15軍使用火箭炮對付5979 高地和 5377個高地來襲,僅用了13分鐘就發射了**768枚火箭彈,之後步兵戰鬥機輕鬆占領了該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