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看書,就看能不能把一本厚書變成一本薄書。
我還在上高中的時候,一位我尊敬的知識淵博的老師曾經對我說:“看能不能讀書,要看能不能把一本厚書變成一本薄書。 “我知道一本書不可能做得那麼厚。 這裡所說的厚書薄書,並不是說一本書因為字數而厚薄,而是一定有另外一層含義。
我問:“老師,一本厚厚的書怎麼能變薄呢?老師說:“當你拿到一本書,準備閱讀時,它有幾十萬字甚至幾十萬字,而且是一本'厚書'。看完之後,你可以總結出這本書的大綱和書的本質,你可以用一千字甚至幾百字來概括,它不會成為一本'薄書'!“當時,我似乎聽不懂老師說的話。 幾十年過去了,我覺得慢慢地,它似乎更清晰了一點。
記得在中小學的語文課上,老師總是要求我們把課文分成,然後總結段落的主旨,總結主旨,有時還要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現在回想起來,這是在訓練我們“把長篇論文變成短篇”。 由於長篇論文可以變成短篇論文,推而廣之,從文章到書籍,厚書也可以變成薄書。
漫畫卞峰。
我與書籍打交道已經有幾年了,我對書籍有所了解。 評價一本書並不容易,以至於書評成為了乙個領域和一種職業,不乏一般的書評人,以及各種專業書籍的批評家(如文學評論家、科普評論家、......等)。評論一本書的基礎是閱讀和掌握這本書,如果你不了解這本書,你怎麼能評論!讀書和掌握一本書並不容易,不僅需要文化、知識、專業、修養基礎,還需要適當的方法。 如何閱讀和掌握一本書,不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都能講清楚的,更別說我的水平和能力了。
但是,我認為總的來說,一本書,尤其是一本好書,是有“靈魂”和“韻律”的。
一本社會科學書籍或理論書籍,總是要表達、闡釋、論證或批判乙個觀點或命題,也就是俗稱有主題的東西,恐怕對此沒有太多的反對意見。 文藝書籍,尤其是**,比較複雜,理論也很多。 有人聲稱**是現實的反映,包含著作者的某種命題、理解或思想;有人主張**要時刻表達和傳達一種思想和情感;有人認為**只是作家內心的自我表達,其他什麼......都無所謂我認為,無論如何,**總是要給讀者一些東西,或一種感覺,或一種啟蒙,或一種情感**。 就算是作者的自我表露,那也總有一些東西要表達,對吧?你甚至不知道作者自己在說什麼,什麼都沒有!
我相信,只要是一本書,它就有我在中學時常說的“主題思想”,我稱之為這本書的“靈魂”。
要向讀者表達和傳達書籍的靈魂,就必須運用一定的手段、方法、途徑和技巧。 也是一本理論書,主題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謹,讓讀者信服;有的寫得讓人不懂要領,看完後,就像掉進雲霧裡一樣。 它也是一本社會科學書籍,其中一些以深奧而晦澀的方式寫成,語言很難閱讀和理解有的用詞通俗易懂,語言流利,專業人士讀起來不覺得粗俗,有收穫,普通讀者不覺得無聊,但能理解一樣。
至於**,它更加豐富多彩。 有的劇情跌宕起伏,人物命運一波三折,牽動著讀者的神經,讓人時而嘆息久久,時而平靜如水。 一些觀念、認知、情感對一些讀者來說是“同構的”,這引起了這些讀者的強烈共鳴。 有些表達方式是“合乎邏輯的”,是情感的,是與讀者“解構”的——與大家心中的認知相反,黑白顛倒,黑即白,白即黑;好壞壞;喜悅化為悲傷,悲傷和喜悅——讓讀者像五道霹靂。 有的人談事淡定、雄辯,字句樸實無華,品味高雅,讀者讀起來,猶如一陣暖風吹拂在腦海,心中如飲水甘甜的山泉......
這種表現書“魂”的技巧、意境和特點,就是我所說的書的“韻”。
我認為,如果你讀過一本書,不管是社科書還是文學作品,如果你準確、清晰地理解了書的靈魂,欣賞了書的韻律,那麼你可以說你已經基本理解了這本書。 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在腦海中從頭到尾、從部分到整體編織出這本書的“大綱”,那麼我們可以說,我們已經把這本厚厚的書變薄了。
當然,這只是我閱讀的一點點經驗,恐怕連乙個管理意見都難談,也許有很多錯誤和遺漏,這裡我就不揣測醜陋了,討論一下,和大家交流一下。
俗話說:“沒有法律,也沒有法律。 “閱讀方式沒有固定的,因人而異,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方式。 無論採用哪種方法,它都有效。 但是,我認為將厚書變成薄書的論點對我們來說仍然有意義。 在我看來,這句話實際上是乙個比喻性的比喻,它告訴我們如何從總體上掌握一本書。 你不能把一本書讀完就扔掉,你要分析、歸納、思考,從一堆字裡得到這本書的輪廓和美感,這樣你才能理解它。
總之,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有所收穫,或增加知識,或解疑惑,或玩樂,或發現美和享受......而這一切,如果不能“書魂”和“書韻”,可能會打折!
*:《小康》雜誌2024年12月初號。
作者:云曦子。
責任編輯:於景媛。
本文為《小康》雜誌原創文章。 如需**,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得授權。 **轉載請註明** 和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