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休息時最煩人的事情是什麼?很多人可能認為,當然是各種噪音,比如裝修用電鑽的聲音、桌腿上樓移動的摩擦聲、廣場舞的**聲、鄰居狗的吠叫聲、夜間施工等......
圖片來源:Calle**。 攝影:寧穎。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雜訊汙染問題越來越嚴重。 在現代社會,雜訊汙染已成為世界公害之一。 根據生態環境部《2024年中國環境雜訊汙染防治報告》,2024年,全國生態環境投訴管理平台共收到公眾環境投訴舉報超過45萬件,其中雜訊滋擾佔全部舉報的45%0%,同比增加3%8個百分點,僅次於大氣汙染,在所有環境汙染因子中排名第二。 生態環境部門受理的雜訊投訴和報告以工業雜訊為主,佔479%;施工噪音排在第二位,佔311%;社交生活中的噪音佔 188%;交通噪音佔 22%。
自2024年起,4月16日被正式定為世界噪音日。 2024年6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雜訊汙染防治法》(以下簡稱《新雜訊法》)施行,為解決雜訊滋擾、預防雜訊汙染提供了法治。
與原法律相比,新《雜訊法》確立了新時代雜訊汙染防治的總要求,重新界定了雜訊汙染的內涵,在“超標+擾亂人民”的基礎上,界定了雜訊汙染在“超標+擾亂人民”的基礎上,因雜訊汙染而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習的現象。
什麼是噪音?
噪音是某種環境中的不良聲音,可以有很多人的聲音、工作機器和發動機、振動的揚聲器振膜等。
在不同的場合,噪音有不同的含義,例如,在聽講座時,即使它很美,也是“噪音”,反之,在欣賞時,語言就變成了噪音。 但總的來說,噪音主要是那些在任何環境中都令人討厭、令人不快且統計上不規則的聲音。
根據新《雜訊法》,雜訊是指在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 雜訊汙染是指超標排放或者未依法採取防治措施產生雜訊,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習的現象。
噪音危害。
損害聽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遺傳、藥物、噪音、聽覺系統退化等,其中噪音是日常生活和工作環境中廣泛存在的重要因素。 據專家介紹,雜訊性耳聾具有雙耳對稱性、漸進性、高頻聽力損失等特點。 短時間暴露於嘈雜的噪音後可能會出現暫時性聽力損失和耳鳴等症狀,脫離噪音環境幾分鐘後可以恢復正常。 但是,如果長期暴露在嘈雜的噪音中,內耳的聽覺器官會受到不可逆的損害,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這被稱為“永久性閾值偏移”。
大量研究表明,長期暴露在高強度(>80分貝)的雜訊環境中,不僅會導致聽覺系統受損,還會使人煩躁、失眠、記憶力減退,影響兒童的認知功能,增加患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大多數人都暴露在交通和娛樂噪音中,如地鐵和公共汽車車廂、飛機客艙、KTV、演唱會場地等,都屬於高強度噪音環境。 專家表示,目前,雜訊性耳聾已躍居世界職業病首位,構成重大公共衛生威脅,需要高度重視和警惕。
新《雜訊法》為百億市場迎來了新機遇。
降噪是一件專業的事情,這個行業裡還有乙個專業術語叫做“雜訊和振動控制”,旨在減少或控制雜訊和振動的傳播、產生或影響。 同時,降噪通常被視為乙個綜合性領域,產品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生活等領域。
新《雜訊法》增加了新的內容,促進了雜訊汙染防治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對雜訊振動汙染防治行業大有裨益。
雜訊振動汙染防治行業現狀如何?
企業數量方面,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雜訊與振動控制專業委員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包括雜訊控制業務在內的在營企業數量約為1.6萬家,其中5年內成立的企業約1.2萬家,佔整個行業的75%。
其中,以雜訊振動汙染防治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1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44家,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30余家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約8000人,其他員工約2人30,000人。
從行業產值來看,根據《中國環境雜訊汙染防治報告2022》,2024年全國雜訊振動汙染防治行業總產值約115億元,其中交通雜訊振動汙染防治產值約78億元, 工業企業雜訊振動汙染防治產值約15億元,社會生活雜訊振動汙染防治產值約13億元,雜訊振動汙染防治技術服務等雜訊振動汙染防治產值約9億元。
“安靜社群”地方標準是治療噪音汙染的良藥。
隨著新《雜訊法》的實施和推進,住宅建築的聲環境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安靜的社群”有當地標準。 據介紹,10月11日,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近日發布的地方標準《美麗家園住宅小區環保規範靜默社群》,這是全國首個“靜謐小區”地方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標準》首次針對社群常見的雜訊汙染源,明確了社群廣場舞的時間、數量、地點等控制要求。
廈門緊跟新《雜訊法》和《雜訊汙染防治“十四五”規劃》的指引,在“落地”、“落實”、“細化”等方面下大力氣。 例如,以廣場舞為重點,建議音響設施不要面向雜訊敏感的建築物,距離最近的雜訊敏感建築物至少25公尺,音量不宜高於75db,活動時間不早於7:00,不晚於21:00。
值得肯定的是,對於“安靜社群”的地方標準,還有一套配套措施。 依託《標準》建立的“靜謐小區”評價指標體系,明確了小區聲環境質量的檢查監測方法和“靜謐小區”的評價方法。 隨著新《雜訊法》的出台,地方標準“安靜社群”出台,對雜訊汙染的治理打起了組合拳,指向了更好的生活環境。
廈門作為首批“安靜社群”試點城市,在全國取得了領先示範。
透視通訊社綜合生態環境部**、光明網、中國網、齊魯壹點、上官報、南方***廈門**報道)。
編輯:李旭,廖明娟(習)。
校對:李旭瑩。
評論:龔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