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的乙個小村莊華西村,曾因發展迅速而被稱為“世界第一村”。 20世紀60年代,這裡只是乙個貧窮落後的村莊,村民們生活在貧困之中。
在村黨支部書記吳仁寶的努力和帶領下,華西村在改革開放的東風中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華西村的故事已成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乙個縮影。
20世紀60年代,華西村是典型的貧窮落後農村。 村里只有667名村民,總資產只有2人5萬元,還背負著1個外債5萬元。 土地貧瘠,只有800多畝精細分割的耕地,水稻每年收成不佳。 村民們經常挨餓,生活極度艱苦。
面對這樣的困境,村黨支部書記吳仁寶大膽採取了改善水利、整治土地、推廣優質農作物等措施。
改革開放後,吳仁寶帶領華西村實行土地出讓制度,建立了一批小廠,如五金廠、織布廠、鋼鐵廠等。
通過這些舉措,華西村迅速積累了資金,村民的年收入從幾千元增加到幾萬元。 到80年代中期,華西村已成為方圓近百里的知名富人村。 這是一代人的奇蹟。
鑑於時代發展的需要,從90年代開始,吳仁寶決定大力引進外資,集中力量發展大企業。 他成功拉攏了一批大型工業企業到西部設立分公司或合資企業,使村級集體經濟進入快速增長通道。
隨後,他預見到了房地產業和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並投入大量資金投資於這兩個領域。 到21世紀的第乙個十年,華西村已經擁有鋼鐵、紡織、化工、房地產、旅遊五大主導產業,實現了從小康到富裕的壯麗轉變。
鼎盛時期,華西村年總產值高達500多億元。 村民們都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多層別墅,開著車,攢了100多萬元。 村民可以免費入住高檔酒店,醫療、教育費用免費。 這種非常規的高福利和奢侈的生活方式引發了對華西村發展模式的爭議,擔心這會導致嚴重的社會不平等。
然而,好景不長,2024年,吳仁寶去世,花溪村的局勢急轉直下。 由於過度投資和管理不善,華西集團陷入了嚴重的虧損和高額債務危機。 村民信心受挫,集體資產大幅縮水。 在新村委會的努力下,華西村克服了困難,逐步回到了正軌。
人們反思吳仁寶時代存在的問題,探索建立科學規範的村集體經濟管理和分配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
華西村的發展歷程是我國鄉村振興程序的乙個註腳,其中蘊含的啟示值得深思。 面向未來,華西村要與時俱進,找準自己的定位,謀求產業公升級和制度創新,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