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記者 李志文 通訊員莫崇傑 雷斌 王興 路省 李飛白 吳天龍
任何乙個超級專案的背後,都有無數的建設者在默默奉獻。 作為全國最具代表性的站城融合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廣州白雲站僅用了3年多時間就建成,離不開以下幾位建設者的不懈堅持和拼搏。
巔峰:我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
在白雲站建設3年多的時間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聚集在這裡:有的人停留了很短的時間;有些人選擇扎根廣州,堅定不移地堅守下去。 其中,廣鐵集團車站建設指揮部第三工程部副部長高峰為參會代表之一。
自2024年畢業加入廣鐵集團以來,高峰一直堅守在鐵路建設第一線,見證了湛江西站、茂名站的崛起,也親自參與了廣州白雲站的建設。 面對技術要求極高、檢查量大的白雲站,高峰沒有退縮,而是帶領團隊攻克了乙個又乙個技術難題。
為了節省工期和綠色施工,高峰和他的團隊開創了層壓板和預應力隆起樁的新工藝。 在裝修階段,高峰帶領團隊日以繼夜地修改和完善設計方案,“在這裡可以做得更好”成為他常說的一句話,一切努力都只是為了呈現完美的效果。
為了協調各方的建設工作,確保工程順利進行,高峰每週日下午組織一次會議,堅持了一年多。
白雲站作為全國具有代表性的站城融合大型交通樞紐,體量大、標準超高,建設週期十分緊張。 高峰帶領團隊蹲在一線排查問題,確保節點按時完成。 在遇到鋼柱標高等問題時,高峰和團隊孜孜不倦地研究解決辦法,最終確定了標高和上蓋板的形式,保證了施工的順利進行。
3年多來,高峰全身心地投入白雲站建設,幾乎從未離開過廣州。 他經常早上7點,晚上10點工作,甚至連續幾個晚上不回家。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 他常常不知道每天是星期幾,只知道白雲站還有幾天封頂,封頂後還有幾天開封。
王鶴齊:日均4萬步的“橫衝直撞高手”
白雲站終於順利開通,忙碌了幾個月的廣州工務科廣州線車間廣州巡線工區領班王鶴琦終於可以喘口氣了。
今年7月初,廣州白雲站建設進入驗收階段以來,王鶴琦幾乎沒有睡過覺,尤其是帶領工區成員開展華光聯絡線前期驗收時,每天實施軌道檢測,從早上7點到晚上10點。 他的微信步數每天大約有4萬步,最高一天甚至達到了65768步,晚上回到臥室洗漱時才發現腳上起了兩個水泡。
作為這個小驗收團隊的“核心”,王鶴琦每天在完成既定任務後,都會在團隊的釘釘群中總結分享自己的經驗,從而在驗收工作中明確問題,積累技術經驗。
比如在華光接觸線驗收中,我們發現42號道岔的尖軌尖端與翼軌之間存在縫隙,這是公工常說的“不緊”的問題,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來線路驗收工作, 其次,只有這條高鐵的道岔模式,這些長期在普速線上工作的年輕人,從來沒見過。
就在大家都在核對技術標準爭論的時候,王鶴齊肯定地說:“42型道岔屬於長道岔,有1572公尺長,由於鋼軌的熱脹冷縮,所以為了不影響尖軌的爬行和膨脹,在設計中留下了這個縫隙。 ”
能夠參與白雲站開通的線路裝置的驗收除錯,對我來說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業務學習的好機會。 王鶴琦說,“雖然工作很累,有時也很痛苦,但我和我的同事們都挺過來了,收穫了很多知識和經驗,這為我們今後維護和維修這一段線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鐘巧蘭:堅持從乘客的實際需求出發優化設計。
建設新車站,要結合實際,把自己想象成乘客,想想乘客進站時會遇到什麼問題。 鐘巧蘭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鍾喬蘭原來是廣州南站佛山西車間副主任,奉命接手廣州白雲新站建設的重任。
前期準備階段,人員、材料、裝置等條件十分緊張,面對空蕩蕩的辦公室和正在建設的車站大樓如火如荼,作為廣州白雲站客運車間主任的鐘橋蘭陷入了沉思:“我們必須先行動起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
她迅速梳理好現有條件,從辦公環境、協調溝通等方面入手,有條不紊地投入工作。
為了快速熟悉廣州白雲站的情況,鍾喬蘭經常深入施工現場,研究設計藍圖和效果圖,與現場一一對比,掌握廣州白雲站的每乙個細節。
鐘巧蘭梳理了責任單位,自學了施工、材料、設計、裝置等專業知識,並在受到啟發後與施工單位商討整改方案是否可行。 確定可行性後,會同建設單位實施。 人們經常開玩笑說,鍾喬蘭現在是一名合格的設計師和建築師。
我印象最深的是供水和吸汙,這是車站工作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關係到列車上乘客的兩個基本需求:飲用水和廁所。 鍾喬蘭說:“白雲站原設計中的吸汙裝置沒有覆蓋所有股線,無法滿足現代車站的高標準。 發現這個問題後,她組織了幾次設計和裝置部門的會議進行討論。
我們要堅持乙個原則,那就是從乘客的實際使用角度出發,我們在車站前期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圍繞著乘客的服務,乘客可以在車上喝一口熱水,值得我們多做些工作。 鍾喬蘭說。
最終對未預留區域重新規劃安裝,對供水和吸汙裝置進行全面公升級,並增加智慧型監控功能,可在車站指揮中心實時監控工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