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和社群
近年來,“博物館+社群”模式成為博物館界的熱門話題。 “博物館+社群”就是在博物館與社群居民之間建立直接聯絡,讓博物館走出去,讓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和文化知識在家門口就能細細品味,促進博物館公共服務的進一步延伸和覆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吳文化博物館啟動了“吳波說”志願者課堂走進基層(社群)專案,將吳波的文物知識和吳文化歷史帶出館外,走進眾多社群、企業、學校等基層單位,以開放的視角發揮更大的博物館力量。
2024年12月11日上午,寒潮來臨的初冬時節,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報告廳熱鬧非凡。 吳文化博物館“吳波說”志願者班帶著“國寶中的神奇動物”青少年課程應邀走到這裡。
活動回顧星海小學建立於2024年。 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一所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並重的學校,聲譽日益高漲。 星海小學四年級600餘名學生前來參與聆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活潑好奇的年齡,從踏入禮堂,嘰嘰喳喳,環顧四周,到逐漸安靜下來,認真聆聽,然後深入投入到“劇情”中,在講師組石慧的帶領下, 並投身於尋找國寶的奇妙世界。
同學們談論這些文物的原型是什麼樣的動物”
青銅上的動物臉部圖案是什麼樣子的?”
參觀博物館時應該注意什麼?”
您如何看待博物館中的文物?”
講師組石輝老師結合豐富生動的課件,向善於思考求知的同學們丟擲了乙個又乙個問題,一步步帶領大家,從良渚時期成湖遺址的黑衣陶龜形鍋,魏、金、金、 南北朝時期,以元代隱藏的青獅象燭台為主題,同學們了解了春秋時期的青銅龍飾、商周時期的動物臉飾,並在熱烈的討論和提問中,以互動回答的形式,啟發了孩子們自己總結參觀博物館時要注意哪些禮儀“和”有哪些方面”從對博物館文物的科學認識入手”。雖然資訊量巨大,但在志願者老師的指導下,在短短50分鐘內,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大量的文物基礎知識。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 為了準備這門專題科普課程,“講師團”成員們花了不少心血,提前一周準備上課,根據孩子們活潑活潑的特點,精心調整PPT的製作,每一張都是最簡潔明瞭的突出主題的文物, 沒有刻板的詞語,沒有深奧的理論,有的是學生樂於接受的繪畫,以交流和互動的形式得到學生的積極反饋。課程結束前,石老師精心準備的問答禮物分發完畢,孩子們圍著石老師問這個問那個,爭先恐後地和石老師一起蓋章拍照,勉強約定了石老師下次再來。
此次活動也是吳波為普及吳文化文化知識而做出的一次有益嘗試。 越來越多的觀眾群體加入進來,不同的受眾群體也有不同的內容需求,尋找不同的形式和內容來達到適應人群的目的,是現在吳波說講師組的志願者老師們正在努力探索的目標。 年末臨近,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有新的起點、新的目標等著揚帆起航。
吳波表示,“志願者課堂是吳文化博物館打造的志願服務品牌活動,以'保護、傳承、弘揚吳文化'為核心。 志願者課堂作為博物館內社會教育的一種形式,採取館內教學與館外宣講相結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博物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開設具有鮮明五棣文化特色的系列課程。
吳波說,“講師團成員由多位資深優秀吳波志願者選拔而成,努力讓吳族居民更多地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土地,更加認同和熱愛吳族的燦爛文化,發現越來越多的吳族文化的守護者、推動者和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