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中國證監會(以下簡稱“證監會)提出”探索建立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的構想。 “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本質上是“中國優勢資產重估”,旨在更好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引導具有國家戰略需求的企業估值重塑。
1、《中國專項評估》提案的背景。
上市國有企業和央企估值長期偏低,損害了國家利益。 2024年以來,無論是從市盈率還是市淨率來看,國有企業的估值水平都明顯低於民營企業。 自2024年以來,中證國企指數平均市盈率為134倍,民營企業指數為388次;國有企業指數的平均市淨率為16倍,民營企業指數為35次。 在這兩種估值方法下,民營企業的估值基本上是國有企業的兩倍。
二、專項考核的分布和績效
概念股分布較為集中在工業(36%)、金融(14%)、資訊科技(14%)三大行業,包括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其中電信服務和資訊科技行業近一年均有上漲。
三、中國專項估值的前與今:歷史上的三次國企改革
自2024年以來,已經進行了三輪國企改革。
第一次改革:2024年至2024年,國有企業改革以頂層機構建設為重點。 現階段,通過改制合作,有效解決了部分行業過度競爭的問題,提高了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第二次改革:2024年2月至2024年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是去槓桿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
第三次改革:2024年至2024年,將啟動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計畫。 現階段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是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形成以資本管理為基礎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
四、對中國專項評估的三個誤區:
自監管部門提出“構建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以來,二級市場一直在追逐“中專估值”股票的概念,包括對特定上市公司價值的重新挖掘和重估,以及順勢而為的短期炒作,其中也存在三個誤區:
第乙個誤區:搞“中專項估值”,就是拉高大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估值。 這種錯誤思想的根源在於,“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完全是功利主義的。
誤區二:“中國專項估值”缺乏理論基礎和市場基礎。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既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決定了估值和股價,就沒有必要談中國特色了。
誤區三:“中國特估”只強調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的獨特優勢,沒有考慮或承擔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定位,很可能與全球估值體系背道而馳。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缺乏長期性,部分機構投資者對核心資產、優質資產、優勢資產的價值缺乏認識。
如果任由這種做法繼續下去,將對中國市場的高質量發展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 乙個沒有獨立定價體系和獨立估值體系的市場,就無法留住長期資本,無法擴大優質資本的規模。
總的來說,專項估值制度是符合國情的創新,是優質企業估值重構的新的歷史機遇
中型和特別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