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4年到2024年的八年間,忽必烈曾多次派遣使節前往日本,但日本拒絕了。 忽必烈惱怒之下,決定渡海征服這個島國。
忽必烈組織了數萬名蒙古、漢、高麗士兵,並命令高麗監督建造900艘船,並於公元2024年和2024年兩次遠征日本。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元軍不堪重負,迅速占領了對馬島和壹岐島,然後入侵肥前松浦縣。 就在日軍撤退的時候,在一場夜風中,200多艘元**船被海浪掀翻。 損失慘重的元軍不得不撤退回國,日本逃脫了。 歷史上被稱為“文水之戰”。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還是因為颱風,元軍在最後一刻功虧一簣。 後來,乙個叫做神風敢死隊的故事在日本民間傳說中流傳開來,蒙古侵略者的船隻就在那裡"神風特攻隊"沒有在阻撓下進入日本,日本人一直認為是"神風特攻隊"拯救了他們。
那麼,除了颱風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導致了元軍的失敗呢?答案是肯定的:
1.蒙古人不擅長海戰,他們的戰艦質量令人擔憂。 蒙古人擅長陸戰,但不擅長海戰,畢竟馬背上的人很難適應海上的生活條件。
此外,從考古學中得出的結論是,元軍的戰艦質量很差。 由於蒙古人無法建造船隻,因此兩次十字軍東征所需的船隻都是由高麗人建造的。 南韓人根本沒有盡力而為,只是敷衍了事的忽必烈汗。 **以次充好,無法承受海浪的衝擊。 颱風的突然來襲,使這些脆弱的船隻無法戰鬥。 忽必烈大概沒有想到,自己的野心最終會破滅"豆腐渣專案"上。
2. 海戰——忽必烈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忽必烈不知道如何對抗這樣乙個與世隔絕的島國。 最好的戰鬥是第一次遠征,但戰鬥人員只有大約 30,000 人。 要想滅掉日本,數萬軍隊是遠遠不夠的。
到了第二次,忽必烈打算來一場真正的殲滅戰,但這次日本準備得更充分了,戰爭一直維持到天氣突然變來,對元軍更加不利。
登陸作戰對古人來說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所以如果第一次東征準備充分,目的更明確,也許元軍本可以占領九州島並站穩腳跟,但歷史沒有如果。
3.日本的地形易防攻難。 日本多山,即使在沿海地區,也沒有大片的海灘或平原。 它的地形非常不適合部署大型部隊,幾乎沒有理想的登陸場。
第四,消耗外來軍隊。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東征對日失敗的結果是忽必烈想要的。 前朝投降的漢軍在元朝處於尷尬的境地:殺不善,用起來也不好,乾脆讓他們隨高麗去征服日本。 早在遠征之前,這支軍隊失敗的命運就注定了。 它與軍事戰術關係不大。
高麗或明或暗阻,元朝多條戰線(南宋),日本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戰,所以輸掉這場仗是正常的,所謂的神風敢死隊不是主要原因。
第五,人們的心是不均勻的。 從根本上說,忽必烈汗野心勃勃的對日戰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人民的幻滅,漢高麗對蒙古人的敵意,以及元帝國下許多民族因等級差異而心中的不團結,而當有一些合適的機會時, 這樣的王朝有翻盤的危險,這大概就是元帝國短命的原因吧。
在蒙古擴張時期,遠征日本不僅失敗了,而且在越南、爪哇和埃及也遭遇了失敗。 但不能說蒙古人戰敗的原因是因為日本的神風敢死隊、越南的叢林、爪哇的氣候、中東的地形。
勝負在士兵中是家常便飯,蒙古帝國的擴張幾乎統一了那個時代已知的文明世界,這是前所未有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