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召開政策例行說明會,介紹《空氣質素持續改善行動計畫》。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在會上介紹,我國現已成為全球空氣質素改善最快的國家,我國煤基汙染問題已基本解決,但空氣質素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
會上,有記者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定實施了“大氣十條措施”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畫》。此外,與以往相比,新《行動計畫》在形勢和治理思路上有哪些不同之處?治理的重點和措施發生了哪些變化,做出了哪些特色和創新?
劉炳江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畫》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畫》不斷出台,空氣質素確實有了明顯改善,大家都能感受到。 過去八年的成功經驗可以概括為圍繞工業、能源、交通三大結構調整,抓住四大機遇,推進“減煤、後淘汰、整車、治理汙染、抑塵”五大路徑。 這其中的關鍵是四個機會。
第乙個機會是該國的天然氣消費量翻一番。 從2024年的近1700億立方公尺,到2024年將翻一番。 有了如此大量的資料,改善空氣質素的機會就很大。 因此,會同有關部門修訂了天然氣利用政策,新增天然氣主要用於城鎮居民消費和“煤改氣”,這是一項非常關鍵的措施。 八年來,我們集中資源、集中力量,主要集中在鍋爐、工業窯爐等散煤和效率相對低下的煤炭的處理上,全國燃煤鍋爐、窯爐數量減少40多萬台,農村散煤“煤改氣”、“煤改電”, 治理了2500萬農村居民,人民群眾也告別了煙霧繚繞、效率低下的能源使用方式,在過去8年中減少了約5億噸煤炭消費和10億噸二氧化碳消耗。
第二個機會是國家實施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機會。 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三年內解決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5億噸鋼和5億噸煤炭的目標,經過八年的實施,全國鋼鐵產能下降了25億噸,10億噸煤。 同時,大約 14億噸帶鋼全部清零,4億噸落後水泥也被淘汰。 此外,在京津冀周邊地區,6清理整治2萬家“散汙”企業和集群。 考慮到長江保護,長江沿線城市1000多家化工企業搬遷公升級,北京市減免了數千個非資本功能產業,這兩項都為大氣汙染物減排提供了巨大的減排量。
第三個機會是大氣汙染治理領域的科技進步。 例如,國內煤電企業全部達到天然氣排放水平,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也已啟動。 同時,國內科學家還開發了世界一流的空氣質素預報模型,使每乙個汙染過程都能被準確捕捉。 汙染處理過程可以科學準確,解決遠距離、跨區域汙染問題。 此外,國內科學家自主研發了多台監測裝置,包括超級站、導航車、空氣質素6引數監測站等,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城鄉地區,使他們能夠準確掌握每個汙染過程從產生、發展到消散的規律,有了這些台站,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解決“春燒垃圾、夏露天燒烤、秋燒秸稈、冬燒煤、常年焚燒垃圾”的頑固問題。
第四個機會是建立一流的環保檢測體系。 這一制度的建立,使“一點部署,九點實施”真正成為現實,落實了當地人民對空氣質素負責的要求,安排的每一項措施都實現了從布局到開發再到最終實施的閉環管理。 在過去的八年裡,每一項措施的實施都是前所未有的。 要說經驗,就是345,“3”是三大結構的調整,“4”是抓住四個先機,“5”是“減煤、消煤、整車、汙染治理、抑塵”五條路徑,每個環節都不一樣。
劉炳江指出,我國現已成為全球空氣質素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國煤源汙染問題已基本解決,但空氣質素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表現的特點是重汙染仍頻頻頻發, 而產業結構偏向化工、能源結構偏向煤炭、交通結構偏向高速公路,並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劉炳江表示,二氧化硫治理比較徹底和成功,但氮氧化物和VOCs的治理還在路上,特別是目前氣象問題,如春季沙塵、夏季高溫、冬季聖嬰等,給空氣質素的改善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面對這些新任務、新問題,此次印發的《行動計畫》在總結十年大氣汙染治理工作的基礎上,繼承並延續了“大氣十項措施”和三年藍天保衛戰的有效經驗做法,主要參考了“減煤、 減壓、車輛控制、汙染控制和抑塵“,這些內容將繼續反映在檔案的不同章節中。
一是突出工作重點,堅持PM25、改善是主線,目前我國空氣質素汙染仍是PM25是主要矛盾,清除PM2墜落目標的5。
二是堅持系統治理汙染,大力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結構調整,尤其如大家所見,交通部門低碳綠色轉型的量化指標最多,這是本檔案的一大亮點,突出了氮氧化物、VOCs等汙染物的協同減排。
三是加強聯防聯控,這是近年來空氣質素治理比較成功的經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由“2+26”城市轉變為“2+36”城市,長三角和京津冀基本協同,對東部地區整體開放化和治理。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