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珏.
北京藝術中心外景。
國家大劇院外觀。
民族戲曲《英山紅》劇照。
國家大劇院外觀。 以上**均由國家大劇院提供。
一條運河長千里,運河兩岸是故鄉;運河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海浪的聲音反映了時間的流逝。 2024年12月22日,作為北京藝術中心的開幕演出,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運河歌謠》在北京藝術中心上演。
歷史長河的動人旋律和故事在運河邊唱響,位於北京通州大運河畔的北京藝術中心正式揭牌。 由此,國家大劇院形成了“一劇三址”的全新運營格局,成為全球最大的同城劇場綜合體,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打造引領文化傳承發展的地標。
從遠處看,它就像一道飄帶,串起了劇院、歌劇院和**大廳的三座單體建築;近距離看,上層為幕式,下層為透明玻璃建築,外幕牆由4134塊鋁板結構拼接而成,在變幻莫測的光影中呈現出“開窗簾”的視覺效果。
第一次走進北京藝術中心,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席李喆就被這座純木建築所吸引。 當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在北京藝術中心演奏第一聲時,李喆被真實、高度還原的音質所折服。 從第一次測試演出開始,他和他的音樂家們就把這裡作為他們的新家,他們的新家。 李喆說:“新**殿拔地而起,既是中國高雅藝術成長和發展的象徵,也是我們表演**在這座城市的普及和發展。 ”
“文化糧倉”是北京藝術中心的親切稱呼。 北京藝術中心建築面積近13萬平方公尺,由1000個座位的戲劇院、1800個座位的歌劇院、1600個座位的**大廳和綠心露天劇場組成。 北京藝術中心的設計靈感來自大運河的糧倉和船隻,象徵著精神上的享受和力量。
2024年12月22日,位於北京西長安街2號的國家大劇院正式啟用。 每年上演商業演出近900場,形成品牌......歌劇節、舞蹈節、中國交響樂團之春、五**節、國際戲劇季、“國樂之春”、“非遺戲曲演出”等主題藝術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國家大劇院已經完成了國外國家大劇院幾十年來需要經歷的歷程,成為引領文化傳承發展的標誌性建築。
2024年7月,位於通州區的國家大劇院太湖舞台藝術中心投入使用,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國際舞台設計與製作交流平台之一。 2024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國家大劇院太湖舞台美術館揭牌,向公眾展示了一幅中國舞台藝術發展的美麗畫卷。
對於“一劇場三址”,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表示,國家大劇院注重全面性,涵蓋“歌唱、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肩負著國家文化平台的使命和責任太湖舞台藝術中心注重專業性,打造爵士音樂節、藝術大師班、演藝藝術周等優質演出,成為人們喜愛的文化休閒打卡地北京藝術中心除了繼承國家大劇院的藝術特色外,還將探索戲劇、現代舞、戶外節日、爵士音樂等更多藝術門類,為文化消費提供新的選擇。
王寧說:“希望國家大劇院豐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內涵能夠吸引更多不同型別、不同年齡段的觀眾。
用藝術豐富生活,滋養心靈。
歌手王喆與國家大劇院於2024年通過國家大劇院的國歌劇《運河歌謠》相識。 “可以說,國家大劇院見證了我從歌手到歌劇演員的成長和成熟。 王喆說。 10多年來,《長征》《金沙江》《倒紅山》......王喆曾在國家大劇院的多部原創歌劇中擔任主角。 “每一件作品都是每乙個腳印,NCPA照亮了我的專業學習和藝術之路。 王喆說。
一方面,國家大劇院讓世界古典藝術在國家大劇院的舞台上得以創新和發展,產生了法國歌劇《卡門》、《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義大利歌劇《托斯卡》、《茶花女》、《圖蘭朵》。另一方面,國家大劇院積極探索民族藝術發展,製作並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民族特色和時代主題的現實主義題材原創作品,如《山海》《夏日彩虹》《天路》《長征》等。 據統計,國家大劇院成立以來,共製作了103部自製和原創劇目,擦亮了“國家大劇院製作中心”的金色招牌。
同時,開展藝術教育,提高公眾素質,吸引年輕觀眾,以藝術豐富人們的生活,滋養人們的心靈,也是民族文化平台的使命和責任。
根據國家大劇院的相關資料,**專案的平均銷售率在10年內從77%提高到90%以上,參與藝術消費的人數不斷擴大,拉赫瑪尼諾夫、馬勒、布魯克納等作曲家的專業曲目銷售率也可以接近100%。 著名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曾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時感嘆道:“中國有這麼多年輕觀眾,這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
今天,馬勒和布魯克納為許多中國樂迷所熟知。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總經理任曉龍表示,這些年來,無論是高質量演出的密度和頻次,還是觀眾對高水平演出的認可,以及對更多一流作品的探索和認知,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這種觀念的轉變,是國家大劇院十幾年來用優質節目辛勤耕耘和耕耘的結果。
在觀眾印象中,國家大劇院不僅是舞台藝術展示的平台,更是綜合藝術的聚集地。 葉瑾,北京市民,退休後每個月都要走進國家大劇院。 “國家大劇院(NCPA)通過各種表演和展覽將高雅藝術帶給公眾。 葉瑾說。
通過全年“週末**見面會”、“經典藝術大講堂”、“走進世界紀錄”等公益專案常態化,推出“百場公益演出”“公益座位”等惠民措施,舉辦“國際歌劇電影展”“藝術放映廳”,以“質優價廉”回饋觀眾, 構建藝術科普教育網路矩陣,打造新...用於公益活動國家大劇院(NCPA)以一種微妙而無聲的方式普及和教育藝術。
科技創新持續賦能藝術發展。
科技的進步給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國家大劇院地下三層的“8K+5G”超高清**業務轉播車上,通過“8K+5G”超高清技術現場直播演出,傳輸至千家萬戶。 在超高清鏡頭中,舞台的呈現栩栩如生。
國家大劇院的線上演出,是北京市民李景泉期盼的週末文化盛會。 “線上演出**時間更靈活,也能彌補沒能親臨現場的遺憾**。 “李景泉說。
自2024年4月11日首場線上演出以來,國家大劇院至今已推出218場線上演出,包括演出、歌劇、舞蹈、話劇、歌劇等藝術門類,截至目前,國家大劇院線上系列演出已惠及超過54億觀眾。
如今,走進國家大劇院,觀眾可以感受到更多的科技元素。 2024年12月22日,“藝術與環境:國家大劇院數字藝術展”揭牌,將行業前沿技術與舞台美術深度融合,展示了舞台藝術“4K 8K+5G”直播、VR全景劇場、XR虛擬製片、3D聲音製作與播出、沉浸式視聽體驗等創新成果, 舞台藝術、數字平台等技術賦能藝術。在影院入口處,裸眼的3D大屏帶給人們震撼的視覺體驗。 東咖啡廳的全息換臉裝置,讓觀眾通過全息AI技術感受時尚打卡的樂趣。 **大廳二樓北側的虛擬科技互動體驗區,讓觀眾以主角的身份“進入鏡頭”,沉浸在劇中的場景中。 在美術館五樓展廳,首次亮相的“精彩VR雲劇場”展區,以超高清HDR、空間音訊、VR技術賦能舞台藝術,呈現國家大劇院出品的形象魅力全景。
在劇目製作、後期製作、傳播推廣、藝術普及等方面,藝術創作者借助高科技手段,可以開發新的創作思路,豐富舞台藝術的呈現,使藝術傳播更遠、更廣、更深。
推動人文交流合作常態化。
2024年3月,國際知名大提琴家揚·沃格勒在國家大劇院**大廳為觀眾獻上了全套6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國家大劇院是國際知名的藝術殿堂和藝術展覽平台,我很高興能在這裡體驗不同的藝術和文化。 揚·沃格勒說。
30多萬名中外藝術家登台,與70多個國家的400多家國際藝術機構建立聯絡,與40家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出訪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和交流。國家大劇院繼續促進中外藝術交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
這是一場盛大的交響樂交流盛會。 2024年世界戲劇聯合會大會暨世界交響樂北京論壇在國家大劇院舉行。 以“求創新、共享共生”為主題,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187家國際藝術機構的300餘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全球交響樂產業的新發展與新挑戰。
從2024年國家大劇院中心首次提出建立北京世界戲劇論壇交流合作機制,到2024年世界劇院聯盟成立,聯盟成員在藝術生產、藝術普及、 交流互訪,國際論壇。
琴弦在鋼琴上,時而歡快,時而舒緩,中國小提琴家呂思清演奏的《梁珠》在國家大劇院一次次響起,並隨著國家大劇院的巡演而傳遍世界。 “希望通過國家大劇院這個平台和樞紐,讓全球各行各業的優秀演奏家能夠更全面地相互了解,與世界各地的眾多交響樂團進行更順暢的溝通和聯絡,開展更加多元化的合作!陸思卿說。
國家大劇院持續舉辦論壇,搭建中外演藝機構交流互鑒的重要平台持續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聯合國外優秀藝術機構和團體製作劇目我們將加大外國藝術團體來華規劃力度,使文化交流與合作在日益深入的文明交流互鑒中呈現出正常的發展趨勢。
排版:蔡華為。
人** 2024-01-01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