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海軍最新戰艦F126在沃爾加斯特的Peene-Werft造船廠正式建造,該艦的建造目的是取代90年代中期服役的F123“布蘭登堡”級**,計畫建造四艘,德國可根據需要再增加兩艘,建造單價在13左右7億歐元。
據德方稱:
完工後,F126將成為德國自二戰以來建造的最大噸位和最強大的軍艦。
然而,這艘德國“最強”的戰列艦並不是德國人自己設計的,其設計方案來自荷蘭Damen公司,其中70%的建造在德國進行,其餘30%由荷蘭人完成;具體來說,德國的Peene-Werft造船廠負責船首部分的建造,基爾的德國海軍造船廠負責船尾部分的建造,Damen公司負責關鍵系統的建造,然後所有子部件將被運送到漢堡,在那裡完成。
F126艦建成後,德國也將成功進入萬噸級軍艦國家行列,過去排名靠前的**是F125“巴登-符騰堡”級,滿載排水量約7100噸。
據有關資料顯示,F126艦滿載排水量約10550噸,長度166公尺,配備127公釐艦炮和16門MK 41垂直發射單元,一次最多可容納64枚ESSM Block 2B防空飛彈;該艦裝備了兩架NH90***,據說搭載了薩博生產的Skeldar V-200中程無人***
當然,這些常規配置並沒有什麼大亮點,萬噸排量配備16個“坑”,有點太“浪費”了;
它的主要亮點是核心運營商數量極少,可怕的持續部署能力,以及模組化設計
F126**上的核心操作員配置為114人,這意味著只要配備這些人員,就可以獨立執行海上作戰任務;如此稀缺的人員配置是由於該艦高度自動化和低維護的設計,相比之下,排水量明顯小於F126的阿利·伯克級III型驅逐艦的標準數量約為F126的三倍,中國的萬噸級055型驅逐艦也是如此。
按照設計要求,這114名關鍵人員只要每四個月更換一次,軍艦就可以在海上部署兩年以上,而不必返港維修。
在模組化設計方面,達門給出的方案與美國瀕海戰鬥艦的設計過於“雞”不同。
Damen的模組強調快速互換,無需過多除錯,這或許也是從美國吸取的教訓。 目前,可以提供的作戰模組只有兩個,即反潛作戰任務模組和拖曳陣列聲納模組,其他後續模組如“防雷模組”、“防空模組”、“滯留模組”、“醫療模組”等正在開發中。
如果這種模組化設計成功用於F126艦艇,也將在未來展示其他國家海軍發展這種能力方面發揮良好的作用。
至於其他亮點?我沒有看到它,還是還有多用途?
這不是乙個亮點,但它實際上是德國海軍所有現役軍艦的共同表現,是一艘多用途艦艇,既有防空又有反潛,還肩負著對地打擊、水上作戰等多種用途。
另乙個有趣的問題是,你不看這艘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超過10,000噸,但德國仍然稱它為護衛艦。
不僅是F126,而且之前的F123“布蘭登堡”級、F124“薩克森”級和F125“巴登-符騰堡”級都被稱為護衛艦,無論排水量如何。
也就是說,現在德國海軍的骨幹都是護衛艦,他們沒有驅逐艦的定義,護衛艦下面是掃雷艦、獵雷艦,然後是潛艇。
那麼,為什麼德國人對自己的軍艦如此定義呢?
我搜尋了很多,找到了一些非常可靠的答案與您分享;
德國人說,雖然像F124和F125這樣的在其他國家的排水量上已經可以稱為驅逐艦了,但德國海軍卻沒有驅逐艦這樣的東西,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命名方式呢?
這主要是因為護衛艦聽起來不太具有威脅性,民眾會更容易接受。
在今天的德國,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國家的軍隊本質上是一支純粹的防禦性武裝力量(現在看起來有點無稽之談),海軍的行動範圍僅限於波羅的海和北大西洋的護航任務,所以德國海軍不需要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和航空母艦, 甚至是驅逐艦,只要有護衛艦。
另乙個原因來自政客的“小算計”,以護衛艦的名義爭取預算比建造驅逐艦容易得多;
以普通人的認知認識,建造一艘護衛艦肯定比一艘驅逐艦便宜,而且這種艦艇的威脅性較小,就算再多造幾艘,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從**申請預算時更容易通過,老百姓的阻力會比較小。 (似乎這種事情只能在德國行得通,在其他國家行不通)。
政客們利用了這種心理,乾脆將所有軍艦歸類為護衛艦。
還有乙個歷史原因,不知道算不算德國不命名驅逐艦的理由?
在德語中,“zerst rer”的意思是驅逐艦,此外還有“驅逐艦”和“破壞者”的意思,由於歷史原因,德國不允許使用這樣的術語作為軍事名稱,因為它具有明顯的煽動性,到目前為止德國還沒有“驅逐艦”艦,簡單地說,就是為了避免它。
這樣一來,F126建成後,將成為歷史上最大噸位的“史詩”護衛艦,真不知道什麼樣的艦艇值得用這樣的護衛艦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