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
12月7日,第24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 前希臘公司亞尼斯·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近日為中國觀察智庫《中國觀察》撰文專文稱,自2024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幫助歐洲和全球經濟復甦,推動世界經濟轉型發展。 歐盟對中國的需求遠遠大於中國對歐盟的需求,但多年來,歐洲經濟一直被美國拖累,其外交政策也受到美國的脅迫,其獨立自主不斷被削弱,成為影響中歐關係的制約因素。
作者:Yannis Varoufakis。
yanis varoufakis)
希臘前財政部長,雅典大學經濟學教授。
隨著第24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於12月7日在北京舉行,人們理所當然地需要通過官方宣告和講話來分析中歐關係和歐盟對華政策背後的潛在驅動力。 但要理解這些力量的本質,就得回溯到2024年8月,當時美國**尼克森宣布實施新經濟政策,不再維持美元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固定匯率,標誌著美國自己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歐盟目前的商業模式是為了應對從固定匯率制度向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的動盪過渡而形成的。 中國的崛起及其與歐洲關係的演變需要以同樣的眼光來看待。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歐洲貨幣與美元之間的固定匯率制度穩定執行(即歐洲美元化)的前提是美國與歐洲國家和日本保持順差。 也就是說,只要美國保持對歐洲的淨出口,那麼注入歐洲的美元最終會流回美國。 但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國際收支由順差轉為赤字,成為淨進口國,布雷頓森林體系難以維持。 結果,美國秘密地向歐洲和日本提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替代方案——我稱之為“黑暗協議”。 這個“黑暗交易”很容易理解,美國儘管存在**赤字,但仍對歐洲和日本產品保持著高需求。 作為回報,歐洲和日本自願將利潤投資於美國的金融、保險和房地產行業。 結果,美元成為一種美化的“借據”,美國可以用它購買歐洲和日本工廠生產的幾乎所有東西,而歐洲和日本的資本家別無選擇,只能投資美國的金融、保險和房地產。 為什麼這是一筆“黑暗”的交易?由於它給美國和歐洲的資本家帶來了鉅額財富,它永久性地壓低了德國和其他歐洲淨出口國的工資,並使歐洲其他地區陷入了緩慢的衰退,以及美國心臟地帶的大規模工業蕭條。
上世紀90年代,當美國和歐盟陷入這種不正當關係時,中國崛起了——它出人意料地成為美國領導的這場“黑暗交易”的受益者。 “交易”現在已經演變成這樣:美國將整條生產線搬到中國,生產的產品再出口到美國;美國人用美元購買這些產品,而中國人則將賺來的美元投資於美國金融部門,例如購買美國債券。 那麼,美國將如何處理這些節省下來的錢呢?它把來自歐洲、日本和中國的大部分利潤投資於世界各地的新資本裝置。 簡而言之,美國“拿走了別人的錢,並獲得了由此產生的很大一部分利潤和租金”。 這個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機制在2024年徹底崩潰。 在歐洲和亞洲每天向美國注入數十億美元的利潤的支援下,美國和英國的金融家們繼續堆積不可持續的賭注——被稱為“結構性金融衍生品”——最終崩潰並引發金融海嘯。 隨著雷曼兄弟的第一聲雷聲,惡毒的多公尺諾骨牌接二連三地倒下,拖垮了整個歐美銀行體系。 當時,西方國家一方面對大多數人實行緊縮政策,另一方面通過瘋狂印鈔來救助金融業及其大企業客戶。 其結果是金融市場急劇復甦,但生產性資本投資卻崩潰了,因為大多數人買不起昂貴的新商品。 隨之而來的是西方工人階級的蕭條,社會不平等的加劇,以及歐美極右翼種族主義的興起。
西方資本主義最終沒有崩潰,這要歸功於兩個“大救世主”:第乙個是歸功於他們中央銀行的印鈔機,這已經說過了;二是感謝中方。 雷曼兄弟破產後,中國**明智地增加了國內投資,通過擴大內需來彌補外部需求可能造成的損失。 因此,中國沒有受到西方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不僅如此,中國的大量投資也對美國和歐元區的金融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顧上述歷史背景,有助於理解當前的中歐關係:歐盟對中國的需求遠遠超過中國對歐盟的需求,但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受到美國的制約。 想想看,歐盟的基礎是有缺陷的,這個缺陷早在2024年席捲歐洲的金融危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不像美國,美國擁有國庫、完全統一的銀行體系和整體的國家投資計畫——當然,包括為乙個龐大的軍工聯合體提供鉅額預算但歐盟一無所有。 因此,在2024年之後,從希臘開始,大多數歐洲國家**都背負著無法償還的債務,這反過來又導致其投資水平低於美國,更不用說中國了。 歐洲人民也過著“艱苦的生活”。
金融危機15年後,讓我們看看結果。 2024年,歐洲的國民總收入比美國高出10%;2024年,美國比歐洲高出26%。 此外,歐洲人不僅普遍更窮,而且人均收入也低於美國。 更糟糕的是,自2024年以來,歐洲國家未能像中國或美國那樣大力投資未來技術,如電池、太陽能、微晶元和人工智慧。 最重要的是,美國和中國在雲計算相關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以增強其科技巨頭和數字金融轉型的能力,但歐洲卻沒有。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歐洲雖然仍然是乙個富裕的經濟體,但已經在衰落。 中國的科技巨頭和數字支付系統的大規模增長威脅著傳統的以美元為基礎的全球支付系統,因此美國打算對中國發動新冷戰,但它卻將歐洲拖入其中。 2024年烏克蘭危機的爆發,為歐洲原有的南北鴻溝增添了東西方差異,大大推高了歐洲的能源成本,從而進一步削弱了歐洲的獨立性,使其在制定對華政策時更難擺脫美國的意志。 簡言之,當歐洲領導人出席這次中歐峰會時,他們選擇立場的自由將比過去少得多。 歐洲已今非昔比,如果中歐關係受到制約,對雙方人民都無益。
本文原文如下:"why europe is not free to relate to china"
責任編輯:**欒瑞英。
編輯:張釗。
習學生金一玲和何佳也做出了貢獻。
*: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