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實際上是誤導性的。 家長不僅是學生的第一良師益友,更是孩子人生的起點。 他們是否能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支援和指導下一代往往是決定性的。
有些人天生就有能力擁有別人通過努力無法獲得的一切。 這不是不公平,而是不同的。 事實上,這個世界本質上是不平等的,個人不會選擇自己出生在哪個家庭。
大多數人並不渴望出生在乙個“富有或富有”的家庭。 然而,有些父母不僅難以撫養孩子,還可能獨自破壞家庭的和諧和孩子的未來。
被稱為“毀了三代”的父母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乙個家庭要興旺發達,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而從普通階層崛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毀掉乙個家庭的未來是相對容易的。
一位老師總結了“毀了三代”媽媽的特點。 事實上,這並不侷限於男性或女性的頭部,而是針對特定的行為問題,其根本原因不分性別。
被稱作“毀了三代”的父母,往往有一些共同點。 其中最具破壞性的之一是他們對控制的強烈渴望。 在這樣的家長眼裡,一切都需要由他們來控制,學生必須絕對服從他們所有的指示。
否則,他們就會繼續說教,甚至採取毆打、責罵的形式,以“無知”為由進行批評。 表面上看似在乎,其實更在乎個人感情和權威。
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好是不是更可靠?這種做法混淆了“安排”和“操縱”的概念。 前者是父母在子女需要支援時幫助子女的能力;另一方面,後者無視他人的真實感受進行干預。
為什麼說控制欲太強的父母可能會“毀了三代人”?因為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子孫後代注定會失去活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像個傀儡,“廢了”,全家人還能期待什麼?
第二種情況是分不清重要和嚴重,為了迎合外人而犧牲家庭,為了自己放棄後代。 比如孩子上學需要一些費用,他們抱怨,但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喝時,卻主動付賬。 成了外人眼中的“冤枉老闆”,卻要求家人過著節儉的生活。
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只關注我們孝敬父母的責任,而忽略了撫養後代的義務。 孩子需要交學費,家長應該手頭拮据,卻要花很多精力組織老人的生日宴。 從本質上講,就是迎合自己樹立的形象,而不考慮子孫後代的需求。
第三種情況是“木頭人”的態度,隨勢而為。與過度控制的父母相比,這些人對他們的伴侶、孩子和父母沒有明確的期望。 雖然看似隨和,實則有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父母有缺點是很常見的,但更令人沮喪的是,他們“認為自己很光榮”。 許多正在掙扎或經歷不斷悲劇的家庭往往會表現出這些特徵;操縱性父母和“木製”父母是相當常見的組合。
在這種成長的環境中,學生幾乎注定要經歷艱難的生活。 如果你能盡快醒來,與原來的家人保持適度的距離,也許會有改變的機會。
其實每個家庭都有煩惱,父母有缺點是很正常的。 誰能確定它們是完美無瑕的?但更令人沮喪的是,那些有這些問題的父母通常都痴迷於此。
他們難以識別自己的行為和信仰,這可能導致“毀了三代人”的情況。 相反,這樣的父母對自己的一套理論感到羞恥,反而認為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例如,控制慾強的父母認為,正是因為他們非常關心家庭,家庭才能正常運作。 如果你無法控制你的伴侶和孩子,可能會導致“驚天動地”的混亂。 而“木頭人”的父母通常不明白,這不是寬容,而是縱容的表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改變變得更加困難,對於這些學生來說,為了發展,有必要少聽從父母的建議。
有的畢業生總結了關於年輕人是否應該跟隨父母的理論,並得出結論,如果父母本身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在事業或商業上有家庭經驗,那麼最好聽父母的話。
不要想著“超越父母,在大城市裡奮力拼搏”,因為在這樣的家庭裡,父母為你安排的道路,往往是最明智的選擇。 作為應屆畢業生,回老家加入單位或國有企業,安穩生活更為合適。
如果父母自己無法為你做出明確的安排,而是經常干涉孩子的決策,那麼最好保持一定的距離。 向同學和老師尋求建議往往比聽從父母的建議更明智。
如果這樣的學生能夠對社會規律和財富法則有清醒的認識,他們就不會陷入現在的狀態。 因此,如果他們想發展,他們需要減少對父母的服從。 要特別注意高考,爭取走出去。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乙個人越來越難以改變。 所謂“老頑固”並非沒有根據,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反省、與時俱進的能力。 學生需要接受這一事實,以避免不必要的內摩擦和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