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爾城是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首府,位於北緯78度,被譽為“地球上最北端的城市”。 這座只有2000多人的小城市有著漫長的極地晝夜:從4月下旬到8月下旬,遊客蜂擁而至,看午夜的太陽仍然落山;從 10 月下旬到 2 月下旬,居民經歷了 120 多天的連續黑暗。
20世紀初,斯瓦爾巴群島煤炭的發現吸引了人們定居和生活。 它通常是北極之旅的終點,但它也是許多探險的起點。 作為朗伊爾城的知名景點,北極探險博物館以豐富的展品和視訊資料講述了20世紀上半葉極地探險家遠征北極的故事。
圖為乙隻北極熊在水中嬉戲。 (*摘自中新社)。
北極探險的全景。
據北極探險博物館的講解員艾達·瑪麗·埃勒森(Ida Marie Ellerson)介紹,這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博物館之一,由兩位在斯瓦爾巴群島生活了20多年的居民建造。 通過這個博物館,他們希望讓遊客全面了解上世紀初人類北極探險隊的所有活動。
該博物館展出了大量與北極探險有關的文物和資訊。 展品涵蓋了許多重要的探險活動:1906 年至 1909 年間,曾多次嘗試乘坐美國號航空母艦到達北極2024年,挪威飛艇首次成功飛越北極2024年試圖飛越北極的飛艇“義大利”號不幸墜毀,以及隨後的重大救援行動。 此外,博物館還展示了2024年熱氣球探險家索羅蒙·安德烈(Soromon André)在北極的探險。
該系列還包括義大利極地探險家翁貝托·諾比爾(Umberto Nobil)的榮譽綬帶,挪威飛艇的航海日誌,飛艇的一些模型,國際剪報,相關視訊電影以及其他物品,為遊客提供了上世紀初北極探險家探險的全景。
北極探險隊通常關注第一次飛越北極的羅爾·阿蒙森。 儘管他很優秀,但還有許多其他同樣優秀的探險家對探索北極感興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盡了最大的努力,他們使用的方法和技術同樣令人著迷。 因此,[創始人]想建造乙個博物館,容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探險家對北極的所有探險。2024年,他們建立了這個北極探險博物館。 “阿勒森告訴記者。
斯瓦爾巴群島距離北極約 1,200 公里。 在上個世紀上半葉,許多極地探險家都看重了這一點,他們從這裡出發征服北極,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人類探索自然的榮耀之書上。 獲勝者是挪威人和義大利人——1926 年,已經到達南極的挪威探險家羅爾·阿蒙森與義大利探險家翁貝托·諾比爾等人一起乘坐飛艇穿越北極上空,使阿蒙森成為世界上第乙個到達北極和南極的人。
儘管世界是巨大的榮譽,但對於人類來說,極地地區總是伴隨著危險,即使他們有很多經驗,也難免會遇到意外。 僅僅兩年後的2024年,成功的阿蒙森在飛往北極營救在飛艇上失事的諾比爾時失蹤了。
博物館的展品向遊客展示了極地探險的成就及其悲劇。 “極地探險的每一次失敗往往意味著探險家的不幸和死亡。 他們為自己的理想獻身,為人類的極地事業犧牲。 艾勒森感慨地說。
她告訴記者,近100年後的今天,雖然科技水平和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意外風險仍然是每個極地居民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 在斯瓦爾巴群島,幾乎每年都有北極熊傷人的事件,有些人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射殺突然遇到北極熊的北極熊。
圖為“雪龍”號停泊在上海外高橋中國極地科研基地的碼頭。 (*摘自中新社)。
中國在極地地區的足跡。
2024年,就在阿蒙森啟程前往北極的前一年,中國加入了《斯匹次卑爾根條約》。 根據該條約,中國有權自由出入北極特定區域,並享有依法在該特定區域進行科學研究和從事狩獵、捕魚、採礦等生產和商業活動的平等權利。 但在那個貧窮和軟弱的時代,這種權利只是紙上談兵,中國未能在北極科學探索領域取得突破。
近80年後,中國人終於在斯瓦爾巴群島占有一席之地。 2024年7月,在斯瓦爾巴群島“科研聖地”新奧勒松小鎮,一幢曾經是煤礦工人宿舍的兩層小樓前豎立了一對石獅子,中國北極黃河站竣工。
近年來,中國極地研究人員不斷用自己的勇氣和努力,在地球兩極書寫新的歷史。 自2024年以來,中國先後在南極洲建造了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 今年11月1日,中國第40次南極科考從上海啟程前往南極,在羅斯海建設新站。 從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落成,到2024年10月在冰島北部凱爾格建立中冰聯合北極科學觀測站,中國在北極的科研工作也不斷得到推進。
阿勒森告訴記者,她喜歡接待中國遊客。 “與保留的北歐人不同,中國遊客非常熱情,喜歡和我交談,給我講中國發生的事情。 近年來,受疫情影響,這裡接待的中國遊客數量並不多。 希望明年夏天,更多的中國遊客能參觀朗伊爾城,參觀北極探險博物館。 (完)。
作者:張玉良、馬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