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亞非文學系主任、俄羅斯著名漢學家娜塔莉亞·扎哈羅娃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 』
我認為中華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這是它不斷創新發展和豐富自身內涵的重要原因。 近日,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亞非文學系主任、俄羅斯著名漢學家娜塔莉亞·扎哈羅娃(Natalia Zakharova)談到了她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印象和理解。
2024年12月13日,河北省張家口市大景門長城雪地航拍。 (*摘自中新社)。
中華文明由衷欽佩。
參考資料:您如何看待中國文化對俄羅斯人的吸引力?
扎哈羅娃:中國文化的所有元素都令人驚訝。 首先,當然,異國情調的氛圍很有吸引力。 人們總是對距離感到好奇。 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俄羅斯人完全不同。 俄羅斯人對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感到好奇。
還有中國的長城。 俄羅斯人可能以前聽說過長城,也可能在網際網絡上或網際網絡上看到過,但當他們親眼看到這個建築奇蹟時,就會產生一種完全不同的感覺。
還有紫禁城,也令人興奮。 讀一本關於紫禁城的書是一回事,沿著古老的台階走,欣賞紫禁城高聳的城牆又是另一回事。 這是一種你永遠不會忘記的感覺!
還有中餐。 許多中國餐館在莫斯科開業,吸引著俄羅斯人前來品嚐。 中餐館很棒,但中式夜市更令人難忘。
中華文明有2024年的歷史,由衷令人欽佩。 但是,當你在最古老的寺廟裡,觸控建築物的牆壁,聆聽遠處的鐘聲時——是的,這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感覺。
在我看來,中國歷史與現代的結合在很多方面都令人印象深刻。 俄羅斯知識精英最初可能因為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而去了中國。 但是,當代中國變得如此現代化,在許多方面領先於其他國家,這是乙個令人驚訝的蛻變。 俄羅斯知識精英們沒想到會看到這一點,但當他們目睹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時,無疑是非常令人著迷的......
參考新聞: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特徵是什麼?
扎哈羅娃: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我認為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多樣性、包容性和折衷主義,這是中國文化不斷創新發展、豐富內涵的重要原因。
國際學生的勤奮令人印象深刻。
參考資料:存在於公眾意識中的刻板印象極大地影響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 既有積極的印象,也有不那麼積極的“刻板印象”。 您認為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在外國人眼中塑造更具吸引力的中國形象?
扎哈羅娃:社會上出現的偏見不僅是某些階層代表接觸的結果,也是宣傳的結果。 如果我們談論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並且一直存在的刻板印象,例如,自上世紀 50 年代以來,有相當多的中國學生在蘇聯學習,尤其是在莫斯科。 當地人有一種“勤奮”的刻板印象。 我認為這種刻板印象現在正在“死灰復燃”,因為今天在俄羅斯也有很多中國學生和研究生。 僅在今年上半年,我就兩次擔任莫斯科國立大學中國學生博士**答辯的評委。 從我對這些學生的觀察來看,他們以目標為導向,勤奮,堅持不懈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這種印象確實存在。 它源於俄羅斯人和中國人之間的直接接觸。 其實,一些刻板印象也可能源於對中國文學作品的某種取向。
在談到如何塑造中國人的印象時,我認為公眾應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多寫中國,不僅要寫中國的傳統和現代,還要寫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 2024年的歷史文化的獨特價值是什麼?我們應該更多地揭示它的豐富內涵,更具體地談論它的特點和本質,因為如果乙個人身上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那麼這個人的感知和正面印象就會被“創造”。 因此,揭示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要充分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中國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傳統文化之一。
圖為2024年9月28日,2024年農曆新年孔子大典在山東曲阜舉行。 (*摘自中新社)。
親身感受中國的卓越品質。
參考新聞:如果說中華文明在日常生活層面的精神徵兆,除了你剛才提到的勤奮之外,還有哪些精神徵兆?
扎哈羅娃:在我和我的朋友們的理解中,努力工作確實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精神標誌之一。 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鮮明的性格特徵。 下面我將列出一些在一些國家已經消失但在中國保留下來的寶貴品質。 當我看到這些品質時,我感到震驚——我不是從書本上得到的,也不是從老師的講座中得到的,而是在中國親身感受到的。
首先是中國人對長輩的尊重,這不是口頭上的尊重。 當我去中國當老師時,我對此有最直觀的感受。 我在課堂上感到非常尊重。 我從來沒有像在中國那樣感到當老師的榮譽。 順便說一句,俄羅斯社會也應該大力促進對家人的愛和對老人的尊重。 我也親眼目睹了中國街頭人們尊老愛幼的場面。
說到尊重老師和重視教育,人們往往會想到日本。 為什麼我們很少提到尊師重教的傳統更深入中國人心?它從中國傳到日本。
很少有人提到牡丹,一朵美麗的花,是中國的象徵。 但我們記得菊花是日本的象徵,蓮花是印度的象徵。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說中國的象徵是牡丹呢?我記得很多年前,在俄羅斯的乙個精彩的電視節目中,著名的漢學家伊利亞·斯公尺爾諾夫(Ilya Smirnov)展示了他的辦公室——裡面有中國花瓶、中國雕塑、玉器等。 翡翠也是中國的象徵,雖然了解這一點的人並不多。
我也對中國人對文學的熱愛感到驚訝,這在歷史上是有根據的。
圖為2024年6月8日,在長春動植物園,“孫悟空”正在與觀眾互動。 (*摘自中新社)。
要了解中國文學,可以從閱讀老舍的作品入手。
參考資料:當你第一次來到中國時,你會發現自己置身於乙個你不熟悉的文化環境中。 什麼最吸引你?
扎哈羅娃:當我來到中國時,我是北京大學的一名學生。 那時,我已經結婚了,我離開了丈夫和兩個孩子,獨自一人來到中國。 我當了很多年的老師,這給了我一定的自信。 我發現我找到了我一直渴望的環境,在交流、吃飯或氣候方面沒有任何困難。 最重要的是我懂語言。 換句話說,我不需要通過翻譯來與中文交流。 這讓我能夠迅速融入中國的文化環境。
參考資料:您是一位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 文學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了人的靈魂。 在您看來,中俄文學有什麼異同?
扎哈羅娃:中國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 如果說有異同,那麼藝術手法就大不相同了。 五四運動後,西方文學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僅是歐洲國家的文學,還有俄羅斯文學。 我想強調的是,在亞非研究所培養了幾代作家的柳博夫·波茲涅耶娃曾經說過,要想愛上中國文學,就應該從讀老舍開始。 我的朋友有老舍的書的俄文版。 他們讀老舍的書,是因為老舍成功地將中國特色與西方風格相結合......
在我看來,閱讀中國文學可以從老舍開始,比如他的《兩匹馬》、《貓城的故事》和《紅旗之下》。 我不建議外國讀者過早閱讀大家都在談論的著名**——《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等。 你不必從這個開始,因為它不容易理解,除非你是乙個博學的漢學家......(原標題:《折衷主義使中國文化不斷創新發展)——專訪俄羅斯著名漢學家娜塔莉亞·扎哈羅娃》(完)。
作者:劉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