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57歲的演員周海美因治療無效在北京去世。
美人離世,除了哀悼,熱搜上突然出現了乙個詞條叫《周海梅獨居的困境》。大意是周海妹獨居,未婚,無子女,導致她因病去世時未能及時發現。
不少網友認為,這不僅是在消耗死者,更是變相兜售焦慮、催婚。 也有網友舉反例論證:別說獨居,不獨居能及時就醫嗎?
但同時也有人認為,獨居確實存在各種風險,如何確保獨居者在緊急情況下得到及時的援助,也是乙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網友們熱議的“獨居”生活方式。
獨居也分為主動選擇和被迫獨居
女權主義學者、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曾將單身女性分為兩類,一類是窮人,另一類是主動選擇單身的一方,她們擁有固定工作、固定收入等“單一資源”。
顯然,周海妹屬於後者,越來越多的女性正在成為後者。
對於擁有“單一資源”的人來說,他們不是被迫獨自生活,也不是“左派”或“不合群”,相反,他們只是做出自己喜歡的決定。
在今天膚淺而功利的與人相處方式中,社交已經成為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
當心理效能耗盡時,人們越來越強調擁有個人私隱空間。 畢竟在這裡,你不需要在意自己的外表和舉止,更不用擔心尷尬或冷漠,你只需要感受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包容自己。
正如《單身社會》一書的作者克林伯格所說:“獨居有助於人們追求個人自由、控制自己權力和自我實現的神聖現代價值觀,所有這些都非常重要,從我們的青春期到我們生命的盡頭。 ”
然而,除了自願選擇獨居外,也有一些人被迫獨居,比如:因離婚、喪偶、失去獨立性、丁克等原因獨居,或因學業失敗、事業和情感困難等原因選擇獨居以逃避家庭壓力。
目前,大多數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不自願獨居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鬱、恐懼等負面情緒,也更容易患上各種精神疾病。
如果您因獨居而感到壓力、悲傷和孤獨,請將這些跡象視為警告訊號,並尋求社會支援和專業幫助,以重新與社會建立聯絡和互動,以對抗這種孤獨感。
獨居並不意味著封閉和孤獨
上野千鶴子認為,如果乙個人選擇獨自生活,尤其是中產階級的老年人,那麼他們既不會感到孤獨,也不會有很多煩惱,生活滿意度是最高的。
當然,要達到這樣的結果,需要滿足3個條件:
首先,不要離開你熟悉的家
第二,人(親戚朋友)比金錢更重要;
第三,生活不遷就別人,但要自律。
一代女神“周海美其實是乙個榜樣。
前半生,從《天屠龍者》中的周芷若,到TVB《愛不容辭》中的李華,她在大銀幕上留下了許多經典畫面;
後半生,她只是為自己活得更肆無忌憚,除了拍戲,她還養寵物、種花種菜、做飯、做慈善......在北京的家中所以她說,我已經達到了我想要的生活。
在演員圈,與周海美相似的是獨居9年的劉雪華。
她選擇在不拍戲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家裡,偶爾看電視、打麻將、和朋友玩**。
還有人覺得她就像乙個“空巢老人”,可憐兮兮的,只有她知道自己在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悠閒地生活著,全心全意地體驗著當下,不在乎**,也不遷就任何人。
獨居是孤獨而不是孤獨,並不意味著情感上的脫節和孤立。
什麼是真正的孤獨?是兩個互不了解,沒有共同語言卻要一起燃燒的人,是一群找不到任何共鳴的人的快樂。
當你乙個人生活的時候,從心底裡擁有自己所愛的東西,懂得挖掘出隱藏在生活細節中的幸福點點滴滴,把自己的小生活經營好,寂寞就成一盤鬆散的沙子,不需要被風吹走,走幾步就能散去。
乙個心地充沛,能自言自語的人,絕不會因為乙個人住而感到孤獨。
人們選擇獨居,獨居也是在篩選人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獨居,也不是每個獨居的人都能享受獨居帶來的自由。
像日本漫畫家高木直子一樣,獨自生活了n年,在《乙個人》系列中出版了多部漫畫,終於回歸了多人家庭的生活;
也有像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這樣的人,他們獨居,直到老了仍然享受,讓生活的樂趣和靈感像小蘑菇一樣不斷湧現。
當人們選擇某種生活方式時,生活方式也會選擇人。
只有親身經歷過,你才會明白,獨居並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對女性來說。
點外賣時只敢寫“X先生”,睡前反覆確認門鎖,回家時時刻提防不安好心的人,特意安裝可視門鈴......在門口那些需要避免的危險,就像心中一直存在的恐慌,是不會消散很久的。
因此,在選擇獨居之前,你必須首先確保你有足夠的能力開始乙個人的生活。 畢竟,在所有生活方式中,獨居是最昂貴的。
其實,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有其有利有弊,當你決定選擇某一部分的舒適時,也必須承擔另一部分的隱患。
你不必誇大獨居的淒涼和孤獨,每當獨居的崩潰來臨時,想想獨居帶來的美好時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沒有權利判斷哪種生活方式是好是壞,關鍵是它是否是你真正想要的。
今天的人們應該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包括選擇孤獨的自由。
影象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