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2 月,ChatGPT3 的誕生宣告了大模型元年的開始。 除了感嘆科技的爆發式增長,人們更關心的是AI和大模型如何走進他們的生活。 2024年下半年,晶元、電腦終端等廠商將向AI PC方向突飛猛進。 PC被業界普遍認為是率先進入AI階段**,成為個人擁抱AI的第乙個入口,並在2024年開啟AI PC元年。 但是,什麼是真正的 AI PC? 什麼時候會到來? 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有遠見的人去思考和實踐。 因此,我們特別開通了“請回答AI PC”的特輯,希望能與您一起**關於AI PC的一切。
AI PC在沉寂已久的“夕陽”行業重新點燃了戰爭。
英特爾上週正式推出了AI PC處理器,即代號為Meteor Lake的新型Core Ultra處理器。 該處理器旨在支援人工智慧技術,並聲稱提供“AI PC的最佳體驗”。 英特爾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一方面是為了對付老對手AMD的銳龍AI,另一方面,高通已經正式發布了驍龍X[GF]2002[GF]精英計算平台,這背後有著明顯的內涵,令人垂涎的PC市場背後,英特爾當然需要防守。
終端廠商也紛紛趁著英特爾的東風,推出了大量的AI PC產品。 面對這個等待了40年的市場機會——AI PC,顯然各大PC廠商都不能保留。
根據 Canalys** 的資料,到 2025 年,與 AI 相容的 PC 預計將達到 37% 的滲透率,到 2027 年,與 AI 相容的 PC 將佔所有 PC 出貨量的 60% 左右。
資料來源:Canalys)。
如今AI PC的趨勢已成必然,巨頭的湧入讓賽道塵土飛揚,接下來的問題是,誰會率先吃到螃蟹?
為了爭奪AI PC的旗幟,力爭成為“領頭羊”,PC廠商一般都不慢。 以下是Tiger Sniff今年披露的關於AI PC的市面上主要PC廠商的主要策略和行動:
讓我們從最重要的關鍵詞開始:2024。 大多數廠商一致將產品的正式上市時間定在2024年。 屆時,這些產品將專注於AI PC概念,並配備Intel AMD Qualcomm相應的架構。 這意味著,2024年將是真正意義上的AI PC元年。
也就是說,很明顯,主要製造商不想等到明年。 12 月 15 日,隨著英特爾最新推出的酷睿 Ultra 7,聯想、華碩等多家廠商紛紛推出自己的 AI PC:
聯想發布了多款搭載英特爾酷睿超高處理器的新產品,如ThinkPad X1 Carbon AI、聯想小新Pro16 AI Ultra Ultra 2024、IdeaPad Pro 5i等。 微星推出了三款膝上型電腦,Prestige 16 AI Evo、Prestige 16 AI Studio Evo 和 Prestige 13 AI Evo,均採用新的 Core Ultra 7 H 處理器。 巨集碁推出了新的 Swift Go 14 和專注於遊戲的掠奪者 Triton Neo 16。 華碩發布了首款搭載英特爾酷睿 Ultra 的輕薄膝上型電腦 - Zenbook 14 2024。 可以看出,在這場戰爭中,各家各戶已經開始用真刀實槍的對決。 誰能從中脫穎而出,將取決於誰擁有明確的戰略路線圖、技術路線圖和強大的生態系統合作夥伴。
據Tiger Sniff觀察,儘管惠普、巨集碁、惠普、華碩等廠商都對AI PC表示樂觀。 然而,面對“什麼是AI PC”和“如何推動PC的AI演進”這兩個關鍵問題,截至目前,除聯想外,大多數廠商都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和戰略路徑。
作為全球最大的PC廠商,聯想早在2024年就確認了其“All in AI”戰略,而“超智慧型電腦”是當時最重要的產品。 只不過,在ChatGPT引爆AI浪潮之前,PC端的AI功能根本不足以引起市場的興趣。 如今,無論是AI的革命性使用者體驗,還是晶元的就緒,都使PC成為進入AI時代的最佳時機。 今年,聯想再次明確了“Al for All”的戰略,率先展示了其首款AI PC,明確了AI PC的定義和漸進式發展路徑。
在生態合作夥伴方面,聯想在今年的Tech World上拿下了包括英偉達、AMD、Microsoft、英特爾、高通在內的AI巨頭的平台。 它顯示出強大的行業吸引力。
無論AI PC的概念多麼流行,最終都會被企業中的人和個人使用者所使用。 也就是說,在討論“什麼是 AI PC? “當我問這個問題時,我實際上是在問,與傳說中的PC相比,AI PC最終能實現什麼樣的特殊體驗。
讓我們來看看行業觀察家們的期待。 在與“未完成的研究”相關的文章中,提出了幾個要素的想象力:
您可以控制本地生成的資料,借助 AI 決定公有雲、機構和個人之間的資料儲存和使用,並基於這些資料訓練自己的模型。 使用AI顯著提高您的工作效率,如資料分析、文字處理、內容生成、會議辦公、程式設計設計、協調和管理等。 自然直觀的人機互動體驗,如聲音、視覺、觸覺、手勢等,也會包括一些電腦自身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和配合,但這款手機功能更強大,很快就會產生更多顛覆性的AI原生裝置。 親密和信任,最重要的是資料的私隱和安全,它可以持續跟蹤使用者在PC上的工作足跡,並及時總結,形成使用者專屬的專屬任務代理,進而成為使用者的伴侶(companion)、伴侶(mate)、雙胞胎頭像(twin)等等。
雖然PC廠商沒有如此全面地闡述自己的AI PC,但他們在不同領域也零星地表達了對AI PC的期望。
惠普強調安全性,“如果企業或個人使用者想使用AI應用處理私隱資料,AI PC可以直接處理資料,無需上傳,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延遲,還可以提高資訊保安防護。 ”
華碩專注於定義PC配置對AI的作用,PC有兩個主要元素可以稱為AI PC,乙個是晶元,未來AI計算、推理功能將直接設定在PC中,CPU將增加乙個新的計算單元; 另一種是AI軟體應用,即作業系統和第三方軟體會隨著AI進行調整。
聯想的定義比較完整,涵蓋了很多方面,他們認為AI PC應該有五個不同於傳統PC的特點:
首先,能夠執行針對性能進行壓縮和優化的單個大型模型;
其次,它具有更強的算力,可以支援包括CPU、GPU、NPU在內的異構計算。
第三,更大的儲存容量,容納更多的資料;
第四,更流暢的自然語言互動,甚至可以通過語音和手勢進行互動;
第五,更可靠的安全和私隱保護。
無論定義如何,它實際上都指向了一件事:為了實現AI PC預期的使用者體驗,晶元和配套硬體只能被視為AI PC的起步階段,這並不意味著你真的擁有了成熟的AI PC。 這裡缺少的關鍵步驟是單個大型模型的獨立操作。
要滿足這個要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大模型的“大象”塞進AI PC的“冰箱”裡。
作為PC的革命性產品,成熟的AI PC的出現勢必是漸進式的。
IDC近日發布了業界首份《AI PC產業(中國)**》,明確了AI PC的發展是乙個持續演進的過程,應分為AI ready階段和AI ON階段
AI 就緒階段。
它基本上具有更針對AI任務的本地混合AI算力,可以為AI PC的軟體和服務創新提供基礎保障,啟動體驗創新。 在起步階段,陸續將整合NPU計算單元的CPU推向市場,實現了更高的計算速度和更高的能效比,以及更高的執行穩定性和可靠性。 終端裝置的混合AI算力使AI軟體能夠更快地處理資料和任務,這對於語音識別、影象處理等需要實時響應的AI應用尤為重要。
舞台上的人工智慧。
軟硬體的雙厚積累帶來了行業的飛躍,AI ON舞台具備完整AI PC的核心特徵,在核心場景中提供劃時代的AI創新體驗,成為每個人的個人AI助手。 隨著核心技術的創新、產品體驗的優化、AI應用生態的繁榮,AI PC可以服務於更廣泛的通用場景,可以實現裝置邊緣協同計算、跨裝置互聯和中繼,甚至可以基於個人資料和使用歷史,在邊緣私域環境中對單個大模型進行微調和訓練。 今天我們都知道,AI體驗離不開大模型,現在我們用ChatGPT或者文心一顏的時候,其實就相當於租了乙個公共的大模型,所有的互動都需要線上登入,所有的資料都需要上傳到乙個公共伺服器。
而這種階段性演進,似乎確實更符合行業規律。
資料來源:AI PC Industry (China)**
雖然多款AI PC一口氣發布,但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戰略與業務發展副總裁Ablikim Ablimiti明確表示,AI PC需要經歷從AI Ready到AI On兩個階段,而ThinkPad X1 Carbon AI等產品都是聯想推出的AI Ready膝上型電腦。
可以看出,在下一階段,能否在PC上安裝大模型,能否在邊緣私域環境中實現對單個大模型的微調訓練,成為判斷AI PC成熟階段的關鍵因素。
對於使用者來說,在PC上訓練乙個更接近我們行為習的大型模型,並使其成為他們自己的分身孿生,也是實現革命性AI體驗的關鍵。 然後我們需要做一件事:將大模型塞進 PC 中,並使其成為我們的個人大模型。
而將大型模型放入 PC 中,實際上指的是四件事:
1.算力和功耗支援大模型;
2.大型模型的小型化;
3.大型模型可以為個人“個性化”;
4.系統地確保私隱和安全;
對於這四件事,幾乎所有廠商都展開了軍備競賽,算力和功耗的支援一直是高通、英特爾、AMD、英偉達等晶元廠商關注的焦點,甚至在英特爾大會上直接對比了Ultra和AMD Ryzen。
最後三者是PC廠商在黑暗中競爭,大模型的小型化,以及單個大模型和公共大模型的混合使用,一直是各個廠商開發者社群的熱門話題。 過去一年,AI私隱安全保護一直是整個科技行業的熱門話題。
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判斷,最終,每個廠商將如何完成這四個步驟,我們只能從目前唯一一家完全公開了自己技術路線的聯想,大致**在算力和功耗問題基本解決的前提下,大模型如何進入AI PC:
首先,採用大模型壓縮技術,使模型足夠小。 對此,聯想集團高階副總裁兼CTO芮勇博士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從乙個大模型開始,它有數百甚至數千億的引數。 我們首先識別網路中所有相關的子結構,例如神經元及其連線,然後估計這些子結構的重要性。 它越重要,用於量化的位元就越多。 如果重要性為中等,則使用較少的位數進行量化。 對於不重要的子結構,此數字為零位,因此會將其刪除。 這種同時裁剪和量化方法大大減小了大型模型的尺寸,但同時保持了良好的效能。 現在,該模型已經變得更小,可以直接在裝置上執行,就像我們展示的個人 AI 孿生一樣。 ”
其次,實現個性化。 建立自己的個性化本地知識庫,然後提供AIPC主要的全個性化AI服務。
第三,私隱和安全得到保障。 如果沒有使用者授權,則不會對外共享私人資料。
誰率先真正做到了以上所有,並推出了消費者能夠理解和信任的技術解決方案,誰就有機會在AI PC時代引領。
總體而言,AI PC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各廠商都在通過技術創新和戰略合作,提公升自己在市場上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場可能改變他們地位的戰鬥。
對於消費者來說,繼智慧型手機帶來的革命性消費體驗之後,我們或將迎來一場新的工作生活體驗革命。 同時,也將推動AI PC技術的更快發展。
然而,市場仍不確定。 雖然AI PC已經走上了歷史舞台,但其發展仍然充滿了許多變數和問題,亟待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