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士多啤梨,你會想到什麼?
是曾經很受歡迎的士多啤梨餡餅嗎?還是它的酸甜味,精緻爛爛的樣子?
前兩天,我看到了乙個“士多啤梨故事”。
這個故事由三個小**組成,有人說,在短短的**中,似乎看到了乙個不被愛的女孩的前半部分。
在第乙個**中,有一男一女。
女孩高興地舉起曾經很受歡迎的士多啤梨餡餅說
24歲那年,老公給我買了乙個士多啤梨餡餅,錢,對我們這些女人來說只是乙個數字,只是為了有個男人來寵壞它。 ”
女孩得意洋洋:“不是嗎?”
旁邊的男孩連連點頭:“是,是,是。 ”
第二個**是乙個孕婦拍了拍老公給她買的一大盒士多啤梨,驚訝地說:“哇,這麼大一盒士多啤梨給我買吃了。 ”
一旁的丈夫連忙反駁,笑著說:“這個不是買給你吃的,是買給寶寶吃的,等寶寶動了,他就想吃你再給他,你再吃,不然你不吃,這麼貴的士多啤梨。 ”
孕婦生氣地說:“古怪,不行就想吃。 ”
丈夫趁機說:“謝謝你,我的孩子。 ”
孕婦:“那我就不幫你生孩子了,讓你自己生吧。 ”
丈夫:“我要施展魔法,我要讓你的肚子變大,生個孩子,信不信由你。 ”
孕婦:“我不相信”。
兩人的談話頗為調情,別人不知道該怎麼想,但兩人一定很享受。
第三個**是乙個雙胞胎小女孩,她的母親給他們買了乙個抹茶蛋糕,上面放著兩個士多啤梨。
兩個小姑娘在左邊和右邊安靜地吃著,右邊的妹妹正在嘴裡吃著蛋糕,看到媽媽伸手把身邊的士多啤梨拿走,她趕緊把士多啤梨按在叉子上,焦急的說道
這是我的士多啤梨,那是我的士多啤梨。 ”
左邊的姐姐見狀,連忙把身側的士多啤梨塞進嘴裡吃了起來。
姐姐忍不住媽媽接過士多啤梨,憤怒地尖叫著“啊
旁邊的雙胞胎妹妹,全程沒有抬起頭,正專心致志地看著另一邊蛋糕上的糖果。
媽媽叉子上的士多啤梨掉在地上,姐姐用眼睛順著士多啤梨看去,發現姐姐那邊的蛋糕上還有沒吃完的糖果,就全部塞進嘴裡吃了起來。
姐姐哭了又哭,撿起桌子底下的士多啤梨,剛起身發現她的糖果不見了,她哭得更大聲了。
她的母親和姐姐都沒有對她的哭泣做出反應。
媽媽說:“這是我們買的,媽媽買的,我們三個人一起吃飯。 ”
她讓姐姐把剛落下來的士多啤梨分了,姐姐咬了兩口,第一口給媽媽吃,第二口給妹妹吃。
妹妹自然不同意,姐姐把最大的一塊塞進嘴裡看著媽媽,媽媽要求姐姐公平一點,把大塊給姐姐。
於是姐姐又把嘴裡的士多啤梨吐了出來,給姐姐咬了一口稍微大一點的士多啤梨,扔在桌子上,趕緊把剛才姐姐不想要的那一小塊塞進嘴裡吃了起來。
哭泣的姐姐只好接受,姐姐全程面無表情,只是盯著蛋糕,專心致志地吃著,沒有一絲停頓。
姐姐心軟了,媽媽又開口了:“。說一起吃飯,對了,笑乙個,不笑乙個,不笑乙個,不吃乙個
姐姐勉強笑了笑,立刻把那一小塊士多啤梨塞進了嘴裡。
後來,姐姐向媽媽抱怨,說姐姐吃了屬於她的糖果,媽媽卻拒絕了,姐姐眼裡含著淚水,指著蛋糕糖的位置:“姐姐吃了我的位置。 ”
媽媽:“我沒說是你的。 ”
姐姐聽了這話,抬頭看了看媽媽,姐姐依舊和自己無關,好像別人要搶她一樣。
短短的**讓無數網友感到不舒服,以至於發帖這三篇**的網友在文案中發出了預警。
不得不說,讀這三個**太難受了。
有網友表示,這三個**應該按順序顛倒過來。
小時候,我被一顆破碎的士多啤梨弄成了壓力大的性格,被鄙視、壓抑、告誡“你不配”,我自然而然地長成了對愛情的渴望,被豬的異性哄騙得腦子飛走了,結婚後被老公驅趕, 我再現了童年的影子,自動開啟了比賽模式,最後變成了那個躲在鏡頭後面,用一顆破碎的士多啤梨挑起孩子崩潰哭泣的媽媽。網友的總結總結了很多人看完這三部**後的感受。
再說吃士多啤梨的雙胞胎姐妹,一盒蛋糕和兩顆士多啤梨,原來蛋糕是蛋糕的一面,姐姐吃的是蛋糕的一面,其餘的士多啤梨妹妹自然會以為是她的。
媽媽可能心血來潮,拿乙個**來測試孩子會不會給她士多啤梨,然後來玩這樣的戲。
姐姐覺得姐姐吃了,怎麼吃不下,哭也正常。
後來,媽媽讓姐姐把原本屬於姐姐的士多啤梨分給姐姐,姐姐只好收下了,媽媽說“笑著吃完就好了”,有點“馴化”的味道,媽媽很自豪自己把她教好了,讓孩子學會了分享。
如果媽媽一開始就把兩個士多啤梨平分,我想姐姐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
母親口中的“公平”已經不在乙個層面上,她傳遞給姐姐的是一種“不配感”。
再說孕婦和老公的**,老公一直說士多啤梨貴,是給寶寶買的。
這不是PUA的一種嗎?
只有生下我,才有資格吃士多啤梨,這還是一種“不配感”。
可怕的是,女孩正在享受,以為這是夫妻的愛,是丈夫對自己的愛。
第乙個**中的女孩,不用說了。
乙個女人只想被乙個男人寵壞。 ”
士多啤梨餡餅是男人的恩惠,你應該對此心存感激。
多麼可悲。
關於不配感,作家黃彤彤在《我要用自己的雙手重建人生》中這樣解釋:
面對任何好東西,我都會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奇怪的是,好東西通常最終會在我的位置上被打破或丟失,後來我的心理醫生分析說,因為你潛意識裡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東西......有“不配感”的人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對待,覺得自己不值得得到獎勵和讚美,自卑。 所以,如果別人給一些小恩小惠,就會有充分的情感價值,變得依戀對方,甚至無條件地給予。
這三個**中的女孩似乎獨自陷入了惡性迴圈。
被忽視、偏心、被灌輸“你必須做得好才能配得上什麼”的女孩,乙個從小缺乏愛的女孩,長大後被一些小恩小惠所感動,發現乙個不太靠譜的男孩準備和她共度這一生,懷孕了,被告知“士多啤梨不是給你吃的, 但為了寶寶“也是甜蜜的。
因此,網友們稱**缺乏愛的女孩的前半部分
心理學認為,乙個人的自信和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來源於父母的愛,也就是原生家庭的愛。
如果乙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必須聽話,他必須懂事,他必須做得足夠好才能被父母愛。
那麼,無論他後來的成就有多大,他的心永遠是匱乏的。
但昨天不是追逐的日子,我們要看眼當下,讓自己有信心。
因此,試著放下你的不配感,相信你的存在不是偶然的,生命本身就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
你一直都很好,你也絕對值得更好的愛。
100 幫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