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風格
2024年(日本帝國時代2024年),昭和13年頒布了第392號法令,以糾正軍裝制度,並對正吾式軍裝進行了大規模修改,並將其定為98式軍裝。
98式軍裝將制服上的立領改為摺疊領,領子上有兩個鉤子,可以關閉領子。
原來的肩章等級改為領子等級。 班級顏色的領章已更改為胸前的山形班級顏色徽章。
隨著立領改為摺疊領,日軍制服的外觀發生了巨大變化。 但很多退伍軍人甚至軍官都喜歡穿舊軍裝,而且舊軍裝的面料比較好,所以老式的立領和**摺疊領是允許同時穿的,直到二戰結束。
九十八式的領銜延續了四五式肩章式的等級風格。 軍官和准尉的領章是平行四邊形的,中士和士兵的領章是長方形的,寬 18 公釐,長 40 公釐。 除法制官兵為白色背景外,其他班級的領章均為紅色背景。
該班的顏色是胸前佩戴的山形軍徽,長39公釐,寬5公釐。 中士和士兵的徽章上還多了一塊 3 公釐的底布。 部隊的顏色繼續是四五種,2024年增加了技術部的黃色,2024年增加了法律部的白色。
為了方便戴頭盔,98式發了一頂略帶討厭的帽子,用作野戰帽,而大邊帽則保留用於儀式、郊遊、工作和習。 1938 年 6 月 1 日,作為夏季防曬霜分發了帽子。
請參考這篇文章:抗戰時期日本士兵帽子上的兩塊布有什麼用?
三式
2024年(昭和18年),昭和18年令第774號在軍服制度上進行了修正,對98式軍裝進行了細微的改動,以適應日益緊張的戰局,最終命名為三式軍裝。
三式軍裝與九十八式相比只是小小的改動,外觀基本沒有變化,但因為是戰爭中後期,軍裝質量下降明顯。
三式制服最大的變化是領章。 因為之前九十八式領章的尺寸小,不方便識別,所以三式增加了軍官領章的尺寸。 軍官和准尉的領章長度為45公釐,將軍的寬度為30公釐,上校的寬度為25公釐,中尉和准尉的寬度為20公釐,中士徽章的長度為40公釐,寬度為20公釐, 士兵徽章的長度為40公釐,寬度為18公釐。 領章上的星星大小也有所增加。
98式領章上的五星標誌是對稱排列的,所以每次晉公升都需要更換一對領章。 為了節省材料,三式領章修改了五星排列,領章最內側有一顆星,每個晉公升等級都需要在旁邊加一顆星。
三式軍裝取消了山形軍部帶胸章的徽章。 各軍科(炮兵部、騎兵部、炮兵部等)無兵種色標標識,各部門(管理部、衛生部、技術部等)在領章下端增加一條分支顏色標識線。
除了佩戴領章的士兵外,准尉級以上的軍官在冬裝、夏裝和夏裝上都新增了臂章軍銜符號,並用條紋和五顆星來代表軍銜和級別。
在整個抗戰期間,日軍發行了三套軍裝,但是在發放第一套軍裝時,舊軍裝的庫存仍在發放中,因此這三套軍裝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 由於軍官是自購的,有些軍官在軍隊使用領章軍銜時,還使用四式或五式肩章,因此日軍的制服並不完全統一。
注:以上對抗日戰爭(1931-1938)日軍軍銜的詳細說明中,對軍銜進行了詳細說明。
以下排名表從上到下依次為九十八式領章、三式領章、三式臂章。
大元帥:大元帥軍銜於2024年9月30日正式設立,是日本天皇作為陸軍和海軍總司令的專屬軍銜,昭和天皇於2024年至2024年擔任大元帥。
陸軍元帥:元帥,正式名稱為陸軍元帥,是日本陸軍中的榮譽稱號,主要授予功勳突出的陸軍將領。 元帥的軍銜仍然是將軍的徽章,但元帥被授予元帥的徽章和元帥的劍。 元帥是皇帝的最高軍事顧問,主要擔任總軍司令。 戰爭結束時,軍隊有四名元帥和將軍,石本宮守是軍事參議院(軍事參議院是軍事參議院的成員,軍事參議院是日本軍隊中響應天皇重要軍事磋商的國家機關,由元帥、陸軍和海軍大臣組成, 和參謀長)。杉山元是第1總軍司令,波畑俊祿是第2總軍司令,寺內守一是南方總軍司令。
常規:陸軍上將是日本陸軍中實際晉公升的最高軍銜。 陸軍將領主要擔任參謀長、軍令司令、陸軍部長、總軍(集團軍)司令員和前線軍(集團軍)司令員。
總兵:是日本陸軍在戰爭期間組建的最大部隊,負責戰區。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共有六大軍,即:中國派遣軍負責中國戰場;南方軍負責南太平洋和東南亞戰區;關東軍負責中國東北(滿洲);第1總軍負責日本本土東部;第2總軍:負責日本本土西部;空軍總司令部:負責日本大陸軍的空軍。
前線:是日本陸軍在戰爭期間組建的二級部隊的建立。 2024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8月31日,中國衛戍部隊改編為第1軍,第2軍在華北西部組建,兩軍由華北方面軍指揮,華北方面軍是中國戰場上的第一支方面軍。 11月7日,華中方面軍組建,2024年2月14日改稱華中派遣軍。 2024年2月9日組建華南方面軍,2024年6月28日改編為第23軍。 2024年9月12日,中國派遣軍成立,指揮華中方面軍和華中派遣軍。 到戰爭結束時,日本陸軍共組建了17個前線軍。
中將中將主要擔任軍長、師長、副參謀長、副軍指揮長、副軍官等職務。
陸軍:由2個或更多師組成。 抗日戰爭開始前,日軍有四個兵團:朝鮮軍、關東軍、台灣軍和中國衛戍軍。
師:2024年5月12日,原軍單位鎮台被撤銷,改組為師,第一批共6個師。 師團是和平時期日本最大的軍事單位,當師團轉移到日本本土以外時,將在該地區建立乙個新的留守師團。 師長軍銜為中將軍銜,師長直屬日本天皇,因此師長的地位很高,高於陸軍副軍官和副參謀長,低於陸軍大臣和參謀長。 戰爭結束前,為了培養新的將領,陸軍少將開始擔任師長。 戰爭初期,乙個步兵師有四個聯隊,但在戰爭中後期,改為三個聯隊。
乙個標準的4聯隊師的全員兵力約為25,000至28,500人,標準的3聯隊師的全員兵力約為15,000至17,000人。
少將:少將主要擔任旅長、陸軍參謀長、陸軍省局局長、總參謀部部長。 二戰結束時,為了提拔年輕將領,一些少將甚至可以擔任師長。
日本陸軍旅分為師內旅和獨立混合旅。
最早的旅是臨時組建並派往戰區,是該師下一級的軍事單位,主要是步兵旅。 與師不同,旅沒有參謀長一職,副官負責旅部和輔助旅長。 乙個步兵師通常有兩個旅,乙個步兵旅有兩個聯隊。
獨立的混合旅也稱為小師。 第乙個是2024年關東軍組建的第1獨立混成旅,是一支由各兵種組成的機械化部隊。 2024年後,組建了以步兵為主的獨立混編旅,主要用於維持占領區的法律和秩序。 現階段,獨立混編旅有3至8個獨立旅。 在中國戰場上,有24個獨立的混合旅,後來擴充為師。
奧薩:大作主要擔任聯隊長、師團參謀長、參謀部總參謀長。
乙個聯隊相當於乙個團的編制。 明治軍事單位還是乙個城鎮時就有聯隊,第乙個成立的是 1874 年 1 月的近衛步兵聯隊。 在那之後,城鎮開始組建步兵聯隊。 聯隊由其管轄地區(聯隊區)的士兵組成,因此稱為地方聯隊。 近衛師駐紮在東京,負責守衛日本天皇,所以下屬的聯隊來自全國各地。 日本陸軍的聯隊通常由3或4個旅組成,其他一些武裝部隊,如騎兵聯隊,是直接隸屬的中隊。
步兵和騎兵聯隊在成立時由皇帝授予聯旗,而其他兵種則沒有聯旗,使用旭日旗。
1890 年 11 月 1 日(明治 23 年)頒布的《陸軍配額令》規定,步兵聯隊在和平時期由 3 個旅和 12 個中隊組成。 其中軍官70人,准尉和軍士145人,士兵1440人,各部門66人,共計1721人,軍馬14匹。
戰時乙個標準的步兵聯隊大約有 3,843 人。
中佐:陸軍中尉主要擔任班長、參謀部班長等職務。
該旅相當於乙個營編隊。 步兵旅由1個組長組成,旅部約120人,4個中隊776人,機槍中隊140人,步兵炮兵班56人,共計約1093人。
邵子:邵作主要擔任大隊長、聯隊副隊長。
船長:中尉主要擔任中隊長一職。
乙個中隊相當於乙個連隊編隊。 乙個標準的步兵中隊由中隊總部和3個小隊組成,共181人。
中尉:中尉主要擔任中隊長和班長。
乙個小隊相當於乙個排。 乙個步兵小隊由3個步槍輕機槍分隊和1個擲彈兵分隊組成,總計約54人。
少尉:少尉主要擔任班長一職。
准尉:准尉主要擔任師長和連軍士長,負責中隊的人事工作。
曹暢:曹司令員可擔任部門秘書、所屬管理崗位的班組,也可擔任班組副組長。
曹軍:軍草在戰爭期間擔任支隊長。
支隊相當於小隊編隊。 一支分隊由13人組成,包括1名班長、4名機槍手、4名步槍手、1挺輕機槍、4支手槍和8支步槍。
吳暢:隊長主要擔任支隊指揮官。 也可以擔任旅秘書、師長、隨員、炮兵瞄準器和彈藥指揮官。
部隊指揮官
私人一般
頭等艙的私人
二等艙的私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