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知名科技公司,在通訊技術、人工智慧、車載整機系統、晶元設計等多個領域均有突出表現,巔峰時期包攬了國內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一半以上。
中國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發展非常迅速,但“缺芯缺芯”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高通憑藉驍龍晶元在中國市場每年的收入已經達到數百億美元,可以說是賺得盆滿缽滿。
為了解決“缺芯缺魂”的問題,華為在晶元設計等技術的研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在華為的大力投入下,海思也推出了多款效能優異的麒麟晶元,在基帶晶元領域也不斷取得突破, 汽車晶元和AI晶元。
華為的迅速崛起自然引起了美國和西方的注意,在美國的要求下,不僅許多美國公司對華為展開了全面的“圍剿”,就連台積電也放棄了第二大客戶華為。
然而,讓美國沒想到的是,即使營收減半,華為也沒有放棄自主研發,反而拿出更多的資金用於相關技術的研發。
隨著中國晶元技術水平和產能的快速提公升,華為與國內晶元廠商合作,實現了先進工藝晶元的自主研發和製造。 不久前,華為發布的Mate60上的麒麟9000S晶元被美國和西方確認為先進工藝晶元。
眼看晶元再也卡不住華為的脖子了,美西方的態度也開始轉變。 不久前,三星和SK海力士獲得了永久豁免,可以繼續在中國市場建設晶元工廠,並在一定程度上自由發貨。 這也極大地推動了三星晶元出貨量的增長,根據南韓不久前公布的資料,11月份南韓晶元出口數量增長了11%。
不僅如此,高通此前還與華為“談過”,表示希望繼續向華為出貨晶元。 高通的舉動無異於明確表態,美國沒有反駁高通的宣告,而是默許了。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基本上意味著美國和西方已經“解除”了對華為的禁令。 但事實上,這只是美國和西方針對華為的乙個“陷阱”。 如果華為真的繼續使用美國和西方的晶元,放棄晶元的自主研發,那麼美國和西方可能會再次限制晶元出貨。
事實上,美國和西方的目的從來都不是完全限制晶元進入中國市場,而只是希望中國不要有本土的晶元產業鏈,只能從美國和西方購買晶元。 華為之所以被列入實體名單,不僅是因為華為在5G領域的快速發展影響了美西方企業的利益,還與華為在晶元設計領域的迅速崛起有關,引起了美國和西方的關注。
隨著中國晶元的快速發展,華為在晶元領域逐漸實現了國產化替代,美國也意識到繼續限制晶元出貨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美國也開始在一定程度上放開晶元禁令,但這並不意味著晶元競爭的結束,很可能是新一輪晶元競爭的開始。
美國接下來可能會大規模拋售低端晶元,加強在中國已經被國產化取代的晶元領域的競爭,甚至可能出現“頭等艙大戰”。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它利用自己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優勢,對美國晶元公司發動了一場“頭等艙戰爭”。
當時,無論美國晶元公司如何減持晶元,日本半導體公司出貨率都較低,只有10%。 在更多優惠**的吸引下,甚至很多美國企業也開始大規模採用日本企業的晶元。
日本企業的舉動也直接讓美國晶元企業不得不擠在一起取暖,隨後在美國的干預和一系列的“組合拳”下,美國晶元企業重新奪回了市場主導地位。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和西方也意識到繼續限制沒有意義,於是逐漸放鬆了對晶元的禁令,想用傾銷來“打敗”中國晶元。
中國芯要想完全實現國產化替代,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術。
附言:
隨著華為中國晶元的快速發展,美國的晶元禁令其實毫無意義。 因此,限制會放寬,但一旦中國的晶元無法被國產化取代,“卡脖子”仍將再次進行。
如果您同意,請點贊,歡迎**,留言分享。
我是技術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