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動物面臨著許多可能對其身體部位造成創傷的威脅。 食肉動物可能會試圖從它們身上取下一大塊;它們可能會在交配行為中受傷;或者生活在沿海城市環境中的人可能會與船隻接觸,導致全身疤痕甚至死亡。 然而,現在,在絲鯊物種中首次發現了創傷事件後的鰭再生。
絲鯊(Carcharhinus faliformis)是一種光滑的海洋食肉動物,體長約35 公尺 (11.)5英呎)。據稱,它們是海洋中最常見的鯊魚物種之一,但現在是魚翅市場上消費量最大的物種之一。
2022 年 7 月,在佛羅里達海岸附近,一名水下攝影師和潛水員拍攝了一條背鰭受傷的絲鯊。 這條鯊魚是乙隻成年雄性,海洋生物學家切爾西·布萊克(Chelsea Black)是一項新研究的作者,他研究了這些**來幫助識別鯊魚——鯊魚上貼著乙個標籤,上面有動物獨有的數字。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鯊魚遭受這種傷害的最可能的解釋是故意用尖銳物體從背鰭上移除衛星跟蹤標籤。
這條鯊魚的鰭受傷,在 2022 年沒有再次出現,據推測是作為其年度遷徙的一部分離開了佛羅里達州的木星地區。 次年6月,一條成年雄性絲鯊帶著異常形狀的背鰭回到了同一地區。 通過匹配前一年的 **id 和標籤號,儘管背鰭的形狀發生了顯著變化,但還是確定了相同的 id。
從2024年開始,據信鯊魚在這次事件中損失了大約208%背鰭。 332天後,當鯊魚再次被拍到時,它已經治癒了87%的原始鰭大小。
特殊的傷口癒合能力在海洋物種中並非完全未知。 在這個例子之前,鯨鯊(Rhindon typus)已經記錄了背鰭再生,這是迄今為止背鰭再生的唯一其他例子,但在珊瑚礁蝠鱝(Mobula alfredi)、沙虎鯊(Carcharias taurus)和檸檬鯊(Negaprion acutedens)中已經看到了劃痕和各種其他傷口的癒合。
據信,這只絲狀鯊魚的傷口在受傷後 42 天完全閉合,鰭生長的測量結果顯示鰭面積增加了 10 倍7%,表明鰭至少部分能夠再生。 這與其他物種的預期傷口癒合率一致。
總體而言,這些觀察結果代表了迄今為止觀察到的第乙個有記錄的蠶鯊背鰭再生案例,也是第二個已知的背鰭再生案例。 雖然對這個人的觀察在科學上很有趣,但作者強調,如果衛星標籤從未被移除,那麼本可以用來更好地保護整個物種的知識就會丟失。 他們進一步強調,研究與當地社群之間需要進行有效的溝通,以便成功地開展海洋保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