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氣汙染治理確實進入了重擔前行、翻越障礙的關鍵時期,綠色轉型確實要有足夠的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 12月11日,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例行政策吹風會上表示。
我國已經是全球空氣質素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全國煤源汙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但同時,劉炳江也指出,我國空氣質素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以重汙染為特徵的表現仍頻頻頻發。
11月30日,《空氣質素改善行動計畫》(以下簡稱《行動計畫》)發布實施,這也是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畫》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畫》之後,我國發布的第三個“空氣十大”。其中,明確提出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工業產品綠色公升級等9項重點任務; 優化能源結構,加快發展清潔低碳高效能源; 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交通體系。
然而,通過產業轉型改善空氣質素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發布會上披露的資料顯示,今年1-10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素較好的平均天數比例為85天1%,下降12個百分點,汙染嚴重及以上天數平均比例為16%,同比增長0.%8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同比增加37%。
今年全國各地的空氣質素有所波動,但坦率地說,穩定在這個水平上大大增加了對未來空氣質素進一步改善的信心。 劉炳江指出,從氣象條件來看,今年全國共發生沙塵天氣過程17次,是近十年來最多的。 另一方面,大氣汙染物排放量的增加也比較大。 火力發電量增加57%,10種有色金屬產量增長7%,加工量增長112%,道路客運量和公路貨運量各增加235% 和 82%,經濟活動量的顯著增加導致汙染物排放量的增加。
對此,劉炳江表示,《行動計畫》在這方面提出了許多量化指標。 例如,由於 PM2 現在正在發生5 汙染過程主要由氮氧化物驅動,因此《行動計畫》提出到2024年,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0%以上。
此外,從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來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大國,無論是煤炭消費、鋼鐵生產、有色金屬生產,還是加工能力、發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導的交通運輸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劉炳江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今年的空氣質素確實有小幅波動,但這種波動是正常的,這恰恰反映了大氣汙染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藍天保衛戰”既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也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我們持之以恆、不懈努力。 (記者 向佳穎)
*:經濟資訊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