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和在當地從事招商工作的朋友交流,雖然大多數時候我的身份不是“投資人”,只是以朋友的身份聊天,但我還是覺得當地招商人員的一些話裡有一些“問題”,即使是這種籠統的交流,也會讓我感覺到“天上被人說死了”。
綜上所述,最讓我“無言以對”的三句話。
第一句話:投資人有可以提出的要求,我們會盡力滿足。
這句話的核心問題在於,當地招商人員沒有從更深層次思考問題——可以提出投資者的要求那麼,投資者賺錢的首要訴求不就是嗎?——如果投資人問當地景點人員“投資必須有利可圖”,工作人員應如何回答?
這句話表面上是員工服務態度的表達,但從根本上暴露了當地新兵的“不專業”。 企業投資的目的是什麼?是公益行為嗎?如果不是公益行為而是商業行為,那麼追求商業回報就不是企業投資的首要目的!
第二句話:我們要提供的是“保姆式”和“媽媽式”的服務。
我在很多地方的招商會上都聽到過這樣的說法。 為投資企業提供服務沒有錯,但這種商業服務真的適合用“保姆式”和“母親式”來形容嗎?
所謂“保姆式”服務,就明確了當地**要承擔“乙方的責任”——保姆,本身就是收錢執行工作的狀態,那麼投資企業真的希望當地**處於這樣的工作狀態嗎?或者,“保姆”服務能否構成企業投資落地的理由?
我們來談談“媽媽式”服務......這是一種讓我非常不舒服的描述方式。 雖然都說“世界上只有媽媽是好的”,但媽媽真的是乙個提供服務的人嗎?如果需要“媽媽式”的服務,應該是襁褓裡的寶貝,當地**需要這樣的公司落地嗎?誇張一點,企業的投資可能更需要的不是“保姆”也不是“媽媽”,而是“媒人”——企業落地,需要與上下游企業進行各種“聯姻”,需要通過當地各種資源的合作創造更大的效益。
第三句話:企業落地能僱傭多少人?
問題本身似乎沒什麼問題,但為什麼不能用“企業落地我們能幫你提供多少人才”來代替呢?
企業只要落地,就一定會產生勞動力需求,而很多企業面臨的障礙不是沒有工作崗位,而是不能在當地招聘到有用的人才,而這正是當地政府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 把本該自己解決的問題扔給企業,似乎有些“不負責任”。
綜上所述,並不是說不容許你提出要求或問題,而是要調整自己的措辭,確保招商引資的話是目標企業願意聽的,也是為了讓目標企業感到“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