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徐世宇 韓金旭)在北京市海淀區富城路81號醫院,北京市癌症防治研究室,每年有超過70萬名癌症患者進行登記、分類和隨訪。這些資料最終將報告給國家癌症中心。
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室副主任王寧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腫瘤登記相當於乙個“腫瘤資訊採集部門”,最終公布的資料將成為未來癌症防治投入成本和預防方法的“背景值”。 只有拿到了“背景值”,才知道未來該如何打好“癌症防治之戰”。
2024年11月14日,國家衛健委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健康中國行動——腫瘤防治行動計畫(2023-2024年)”》,提出到2024年,腫瘤登記覆蓋所有縣區。 11月29日,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癌症登記中心主任魏**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癌症中心已實現98例腫瘤登記覆蓋6%的縣,建立了2806個腫瘤登記處;為保證資料統計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相關部門在已建立的癌症登記冊中選取了1145個國家癌症登記冊,對全國癌症負擔及其動態趨勢進行長期監測。
對於魏**、王寧等腫瘤登記處來說,腫瘤登記處實現全國各區縣全覆蓋的那一天指日可待。
11月23日,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室工作人員**公布了癌症防治的最新方案。 攝影:韓金旭。
腫瘤登記處基本覆蓋全國,已建立腫瘤登記處2806個。
近年來,我國癌症登記工作進展迅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發布的《五大洲癌症發病率》,中國共有157家登記機構被納入資料。
自2024年王寧加入癌症登記工作以來,癌症防治的格局在過去15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王寧見證了世界衛生組織納入的中國癌症登記機構數量從12家增加到30家,再到今年的157家。 “這是資料的 10 倍以上!被納入其中意味著我們在國際社會中擁有自己的發言權。 談起這十五年的變化,王寧差點哽咽。
2024年前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納入資料時,拒絕將資料納入中國許多登記冊,認為存在缺乏病理診斷等質量問題。 在國家癌症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考慮下,只有清晰的病理報告才能證明病例的準確性和資料的可信度。 病理學是腫瘤登記處的金標準,代表不同的組織分化**,而不同的**對應不同的**。
當時,當地登記處不得不反覆解釋,由於地處偏遠,肝癌的高發往往在診斷時就已經提前,無法達到75%的病理報告國際標準。 但是如果沒有這些註冊資料,就意味著存在巨大的差異。 到2024年,我國納入腫瘤登記資料的人數仍然很少,只有12個縣市,無法代表全國資料。 上世紀80年代,對全國腫瘤高發登記處的調查發現,1 3個登記處名存實亡,1 3個登記處勉強依靠各種科研專案維持,只有1 3個登記處依靠醫療收入維持工作。
11月23日,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室副主任王寧向記者展示了早期惡性腫瘤發病情況的研究資料。 攝影:徐世宇。
轉折點發生在2024年,當時定期進行全國性的死因調查,以充分了解癌症疾病的負擔。 調查結果顯示,惡性腫瘤負擔日益加重,已成為全國需要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這意味著,多個高發腫瘤登記處的建設和不定期的回顧性調查已不能滿足癌症防控的需要,2024年,國家癌症登記中心成立。
在過去的幾年裡,癌症登記取得了重大進展。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提供的資料,2024年,中國癌症登記處數量達到574家;2024年,腫瘤登記已覆蓋1152個區縣;2024年,2085個區縣開展腫瘤登記;截至2024年底,共有2806個區縣登記腫瘤登記。 在腫瘤登記領域,從落後到超越,意味著可以聽到更多中國人的聲音。 國內外學者可直接引用美國國家癌症中心公布的腫瘤登記資料,157和2806兩個數字是腫瘤登記的兩個里程碑。
只有有了資料,才有制定癌症防治政策的依據。
要防治一種癌症,首先要了解癌症的發病率、生存率、死亡率,找出世界、時空的“三”分布。 哪些人容易患癌症?為什麼是癌症?哪個年齡段最普遍?只有有了資料,才有制定防控政策的依據。
我國最早的腫瘤登記工作是在上世紀50年代,當時時任河南省臨縣縣(現林州市)縣委書記的楊貴報告說,臨縣有三個不通行,即“水不通、道路不通、食道不通”。 隨後,北京、河南兩地兩個專家組赴臨縣調研。
當時沒有鏡子(結腸鏡檢查、胃鏡檢查等),所以只使用淨脫落細胞學檢查。 患者從嘴裡吞下乙個小球,通過幫浦送使胃中的球膨脹,然後通過食道將其拉出。 將球體上下摩擦食管,並檢查摩擦食管粘膜的細胞。 魏**介紹,當時專家團隊敲開每家每戶,拉網將細胞學檢查灑進千家萬戶,同時,食管癌發病和死亡的腫瘤登記就是這樣進行的。 篩查發現,當地人喜歡吃醃菜、喝熱粥、喝乾井水。 幹井水中檢測到亞硝胺過量,發霉的食物中含有黃麴黴毒素,過熱的粥損害食管粘膜,反覆不癒合,形成惡性迴圈。
第乙個腫瘤登記處在林恩縣成立。 食管癌的排查從臨縣開始,到安陽市,然後橫跨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和北京市。 2024年,第乙個城市癌症登記中心在上海成立。 從 1973 年到 1975 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驗屍官調查,8該資料覆蓋5億人口,至今仍是我國癌症防治政策的重要參考。 癌症防控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癌症型別的高發地區很多:山東臨朐的胃癌,江蘇啟東的肝癌,......在此基礎上,開始了不同高發地區腫瘤登記和綜合防治的建設。
在北京市癌症防治研究室,至今仍保留著2024年北京癌症登記中心成立以來收集的發病資料,紙張已略顯泛黃,惡性腫瘤發病率調查資料在老式打字機上一一列印。 為了提醒統計人員保護資料,當時的工作人員在扉頁上印上了“注意清潔”的字樣。 但是,手寫統計方法難以覆蓋大多數人,卡片中填寫的資訊在抄寫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遺漏和損壞。 如今的腫瘤登記處已經擺脫了僅僅依賴人工轉錄的局面。
早期北京市惡性腫瘤的分析資料都是手寫的,為了避免資料被破壞,還標有“注意清洗”。 攝影:徐世宇。
在城市地區,腫瘤登記處可以直接從醫院管理資訊系統中抓取腫瘤患者的病歷,每次就診、每一次病理檢查、每一次手術都會自動歸檔。 在農村地區,在鄉村衛生室,鄉村醫生會填寫癌症患者的年度資訊並報告。 三到五年後,疾病控制部門將補充癌症登記處有關癌症死亡病例的資訊。 將各地資訊彙總到國家癌症中心,生成中國癌症登記年度報告,作為制定國家和地方癌症防控策略的“背景價值”。
大多數癌症患者需要住院**,患者出院時,病歷資訊將直接上傳到國家衛健委的資料網路。 對於一些晚期腫瘤患者來說,他們願意回家度過最後的日子。 為保證腫瘤登記資料的準確性,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收集死亡醫療證明,在病歷資訊之外,將有腫瘤病史的證明收集到當地癌症預防辦公室的腫瘤登記處,作為補充缺失資料。
醫院正在拯救現在,我們也想拯救未來。
2024年,國家癌症中心成立,從國家到省市兩級都成立了癌症防治辦公室。 連續三年,第乙份工作報告將癌症防治納入其中。
北京市癌症防治辦公室工作人員張習和李慧超對北京市大興區的一名患者記憶猶新,他們說:“張阿姨對'癌'和'腫瘤'這兩個詞非常抗拒,”他們回憶說,當時北京的各個社群都在基層開展活動,推動疾病篩查。 受鄰居的影響,張阿姨最終選擇了參加。 早期發現乳腺癌,恢復良好。 ”
在魏總看來,腫瘤登記的工作就是找出“家庭背景”,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年齡結構、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都會一一反映在健康狀況上。 食道癌、肝癌、胃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非常流行,通常被稱為“不良癌症”,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在結直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中逐漸“佔了上風”。 癌症型別的變化和人群分布的差異並不能反映在單一的腫瘤登記中,需要長期、持續和動態的監測和隨訪工作。
11月29日,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癌症登記處主任魏**正在審查主要的腫瘤負擔。 攝影:徐世宇。
通過多年對腫瘤登記資料的監測,我們發現惡性腫瘤的粗發病率正以每年不到4%的速度增長,粗死亡率正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 魏**解釋說,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公升的背後,首先是人口老齡化的結果。 其次,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活方式的“西化”。 此外,我國人口基數大,癌症的危險因素較多,癌症往往發現於中晚期,因此倡導健康理念尤為重要,癌症防控的重點逐漸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早期篩查的政策和工作, 早診早治在全國進一步推進,綜合防控和防範措施的觀念逐步恢復。
不過,魏總解釋說,我國腫瘤5年生存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一方面是因為早診、早診、早篩查的覆蓋面還很小,早診率低另一方面,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醫院的規範診療與同質化診療存在較大差距。
為了解決惡性腫瘤造成的巨大疾病負擔,正在採取國家和地方**行動。 在北京,**資助的城市癌症早診早治專案主要針對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六種癌症,提供5000個臨床檢查名額。 農村地區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分為肺癌和結直腸癌兩次免費篩查,包括每年5000人的低劑量螺旋CT檢查和結腸鏡檢查。
在全國範圍內,腫瘤登記資料正在為更多部門提供癌症預防和治療的基線資料。 截至2024年底,**財政轉移支付專案覆蓋全國31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計1個8億次免費癌症篩查服務,6000萬次免費癌症篩查服務在15個省份完成,由當地**高發癌症篩查專案支援。
腫瘤防控,註冊為先。 醫院拯救了現在,我們也拯救了未來。 “對於癌症登記者來說,腫瘤登記和癌症防治工作將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