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盛行,許多國家開始推進金融開放,跨境資本流動規模快速增長,開放條件下的巨集觀經濟和金融執行出現了許多新特點。 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和地區發生了金融風暴,全球金融危機也頻頻發生。
傳統經濟理論解釋力明顯不足
鑑於這些現象,傳統經濟理論的解釋力明顯不足,因此誕生了一批新的經濟理論,如金融不穩定假說、貨幣危機理論、三元悖論、二元悖論和全球金融週期理論等。
本文為跨境資本流動對金融穩定的影響提供理論支撐。 狹義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先天特徵,如金融機構和企業的高負債經營模式,以及金融機構的期限轉換功能,使其更容易產生風險,也稱為金融內在脆弱性,強調脆弱性是金融體系的自然特徵。
廣義的金融脆弱性概念現在比較常用,即金融脆弱性一般是指金融體系趨向於高風險狀態,涵蓋了所有金融領域風險的產生和積累。 在世界範圍內金融危機反覆的背景下,學者們開始轉變思維,試圖從金融體系本身的脆弱性來解釋金融危機。
金融脆弱性理論應運而生。 金融脆弱性理論起源於對貨幣脆弱性的討論,費舍爾較早就開始深入研究金融脆弱性的機制,他從經濟週期的角度解釋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從而提出了債務通縮理論。 早期的理論側重於分析金融脆弱性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相關性。
此後,經濟週期的影響逐漸被淡化,人們普遍認為,即使沒有實體經濟的作用,金融脆弱性也會在外部衝擊下或內生性地發生。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金融脆弱性理論是金融不穩定假說和安全邊界理論,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後者側重於銀行的角度。
對金融脆弱性的真正研究始於明斯基,他從企業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金融的內在脆弱性,形成了“金融不穩定假說”。 該假設基於這樣一種觀點,即當經濟處於繁榮階段時,利率相對較低,融資條件相對寬鬆,企業具有更高的預期回報並有動力進行更多投資。
資產泡沫也迅速擴大,市場投機氛圍增強,投機和龐氏騙局企業越來越多,套期保值公司佔比下降,金融脆弱性越來越嚴重,金融體系固有的不穩定性增加。 此時,政策當局出於安全原因會收緊貨幣政策,利率上公升將增加企業的償債負擔。
極易造成債務違約甚至企業破產,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迅速上公升,金融資產泡沫迅速破滅,不僅威脅金融體系的穩定,還可能爆發金融危機。 克雷格爾從銀行的角度提出了“安全邊界理論”,這更好地解釋了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
安全邊界可以理解為銀行向借款人收取的風險溢價,包含在借款人的貸款利息中。 該理論認為,儘管金融機構熟悉競爭對手和整體市場環境,但他們無法對未來的市場狀況做出準確的預測**,因此銀行仍然遵循摩根規則來做出信貸決策。
即參考借款人的信用記錄來估計安全邊界,並決定是否放貸,而不太關注對未來的預期。
安全邊界標準
在經濟持續繁榮的時期,借款人往往擁有良好的信用記錄,因此,擔保邊界的標準逐漸降低,導致當擔保邊界最小化時,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增加。
如果經濟略有偏離預期,借款人可能會推遲償還債務,借入新貸款以償還舊貸款,甚至出售資產,並且有可能出現費舍爾所描述的債務通縮過程。 通過對金融脆弱性的持續深入探索,認識到資訊不對稱、資產波動和金融自由化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斯蒂格利茨和韋斯指出,資訊不對稱導致金融機構內部脆弱性的是銀行與企業和儲戶之間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在資訊不對稱的影響下,市場中始終存在逆向選擇和不當激勵。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機構往往傾向於投資風險較高、回報較高的專案,當經濟形勢逆轉時,金融機構將遭受巨大損失,而儲戶一旦掌握了這些資訊,將非常容易受到市場擠兌的影響,從而危及金融穩定。 此外,存款保險制度的存在將使存款人可以放鬆對銀行的監管。
同時刺激了銀行的過度冒險,也加劇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金融市場的脆弱性主要源於資產的過度波動和波動的共振效應。
當市場預期發生逆轉時,將導致**崩潰,對金融市場的穩定構成威脅。 **波動過大的主要原因是巨集觀經濟不穩定、市場集體非理性行為導致的過度投機、市場效率不完全等。
目前,金融資產的波動具有很強的共振相關性特徵,特別是在當今全球經濟和金融高度一體化的今天,金融市場的波動容易通過多種渠道產生跨市場、跨界傳染,金融脆弱性也容易從單一國家蔓延到其他國家。
匯率波動加劇也加劇了金融市場的脆弱性,當經濟基本面沒有考慮到匯率波動的幅度時,就會發生脆弱性。
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過度波動是一種普遍現象,Dornbush提出的匯率超調理論認為,外部衝擊是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過度波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主體的預期在外部衝擊下發生變化, 這反過來又導致匯率大幅波動。
然而,匯率的過度波動並不是浮動匯率制度下的現象,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當貨幣危機發生時,乙個國家的匯率就會產生巨大的調整壓力,在從眾行為和從眾心理的驅使下,大量的國際投機資金攻擊乙個國家的貨幣, 也會大大增加匯率的波動幅度。
中間匯率制度也會帶來金融脆弱性,在掛鉤匯率制度下,企業和商業銀行將持有更多未對沖的外債,外匯風險增加,當市場預期逆轉或經濟形勢轉為下行時,國際投機就會發動攻擊,導致匯率上漲,此時企業和銀行的外債壓力加大, 金融脆弱性充分暴露。金融自由化會加劇金融脆弱性
可以說,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金融體系固有的脆弱性,暴露了金融體系固有的不穩定性和風險,就像2024年亞洲金融危機一樣。
東南亞金融危機後,國際社會開始密切關注跨境資本流動帶來的風險和金融脆弱性,而跨境資本流動加劇的金融脆弱性主要表現為匯率波動過大。
貨幣政策失靈,風險傳染加劇。 在開放型經濟條件下,跨境資本流動將進一步放大金融脆弱性,國內銀行向國際金融市場借入外幣,借給國內經濟主體為高風險專案提供資金,未對沖的外匯風險很容易轉化為信用風險。
在相同的擔保邊界下,外幣債務比例高的融資結構顯然更具波動性。 隨著國際機構投資者的崛起,大量投機性跨境資本快速進出,不僅會以更快的速度形成資產泡沫,還會導致資產泡沫瞬間破裂,引發金融市場的巨大動盪。
跨境資本流動的影響也會帶來匯率的不規則波動,這也將加劇金融脆弱性,容易引發貨幣危機甚至金融危機。 對於一些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來說,跨境資本的自由流動也限制了一國獨立制定貨幣政策的能力,使其更難調控。
跨境資本流動加速了金融脆弱性的積累,暴露了金融體系固有的不穩定性,引發了更頻繁的金融危機。 根據明斯基的說法,國家可以採取“大”和“大銀行”的方法來緩解金融脆弱性,對經濟的干預是必要的。
然而,在開放的條件下,穩定匯率的目標可能成為制約因素,金融開放削弱了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政策有效性,**維持內外部平衡的政策手段更加有限,從而使一些國家跨境資本流動更難抵禦金融危機。
20世紀70年代,金融自由化趨勢開始興起,國際資本逐漸能夠自由流動,與此同時,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與美元掛鉤的匯率體系崩潰,全球貨幣危機頻發。
在深入分析以往貨幣危機的成因和傳導機制後,貨幣危機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至今已形成三代成熟的貨幣危機理論。
貨幣危機理論主要描述的是,對於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當市場主體對本國貨幣失去信心,大量拋售本國貨幣時,由於外匯儲備有限,無法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度。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的基礎是克魯格曼提出的國際收支危機模型,其核心思想是貨幣危機的根源在於所採取的巨集觀經濟政策與維持固定匯率制度的目標不一致,經濟基本面失衡是貨幣危機發生的主導因素。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假設乙個經濟體的貨幣需求保持不變,貨幣供應量是國內信貸和外匯儲備的總和,當乙個國家的經濟基本面惡化時,將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財政赤字將由貨幣發行來彌補, 導致國內信貸規模不斷擴大。
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銀行只能動用外匯儲備,外匯儲備規模不斷縮小。
結論
由於外匯儲備有限,通過外匯干預來維持匯率穩定的做法難以為繼,最終國家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度,當地貨幣大幅貶值,貨幣危機爆發。 特別是在外匯儲備即將耗盡時,國際投機者將對本國貨幣進行投機性攻擊,造成大規模資本外逃,加速貨幣危機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