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知道的關於“絲綢之路”背後歷史的很多“常識”都是錯誤的

Mondo 旅遊 更新 2024-01-30

說到“絲綢之路”,幾乎人人皆知。 特別是“陸上絲綢之路”被聯合國定為世界遺產後,相關話題從官方到民間,從中國到世界,都變得更加熱門。

然而,很多關於“絲綢之路”的“常識”實際上是錯誤的。

絲綢不是塑造絲綢之路的商品。

2024年,德國探險家、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考察洛陽的紡織品市場後,首次提出“從洛陽到中亞有一條古老的貿易路線”。 據他介紹,這條貿易路線上的主要商品是絲綢。 相傳,祖先黃帝的妻子發明了織蠶,後世蠶農奉她為“第一位蠶母”。 李希霍芬受到這個傳說的啟發,將這條路命名為“絲綢之路”,並將其收錄在他的遊記中。

絲綢之路——乙個充滿東方浪漫的詞,立即被西方接受並廣泛傳播。 這種美麗的誤會,讓許多中國人也對文學的正義感產生了期待。

事實上,在早期,玉石和牲畜主要通過這條路運輸。 後來又有了中國的鐵器、銅鏡、唐三彩、瓜果、皮草、西域的藥材......

那麼,絲綢扮演什麼角色呢? 《文明的前沿》一書的作者、中國古代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告訴我們,絲綢是一種硬通貨,中西方商人都把它當作貨幣。

絲綢價值很高,是一種超級貨幣,通常用於購買大宗商品。 比如邊境的“絲馬”,就是用絲綢買馬; 皇帝賞功英雄時,也有大量的絹。

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後,瓷器和茶葉大量出口。 特別是明清以後,大量湧入的美國逐漸取代絲綢成為中國的主要貨幣。

開闢絲綢之路的不是張騫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絲綢之路始於西漢。 西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派使者出征西域。

張騫的任務不是經濟文化交流,而是政治外交任務——團結大月氏包抄匈奴。 雖然這種外交策略沒有成功,但它帶回了大量的地理和人文知識——司馬遷稱之為“掏空”。

不光是張健,歷朝在“絲綢之路”上的文章,首先都是出於政治和外交需要,張國剛先生說,這是“絲綢之路”動力機制的第乙個維度。 “(《文明的前沿》序言)。

但對於老百姓來說,這條路的內涵要豐富得多,它的歷史也要早得多。

什麼時候還早? 在《文明的邊疆》一書中,張國剛先生認為,至少可以追溯到2024年前,即小麥在古代(夏朝)傳入中國。

小麥的起源是兩條河流的山谷。 大約10,000年前,敘利亞的祖先馴化了野生小麥。 2024年前,小麥傳到了中亞。 小麥產量高,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當它被引入中國時,它取代了小公尺成為北方的主要作物。

為什麼傳播這麼先進的文明這麼慢? 因為無法進入。

文明的進步在於交流與合作。 交流與合作越頻繁,社會進步的機會就越多,比如古希臘。

亞洲、歐洲和非洲是孕育最早人類文明的最大大陸。 然而,在漫長的歲月裡,由於交通的障礙,跨地區旅行非常困難。 例如,日本直到唐代才引進小麥。

其他三大文明還是比較集中的,但中華文明更扎根於東亞,與其他文明隔千里山海相隔。 因此,中華文明一直處於乙個獨特的位置——要麼大踏步地引領世界,要麼被世界甩在後面。

正是在山與高原的縫隙中,被戈沙漠牆包圍,古代的先民們開闢了一條連線三大洲核心地區的狹窄通道——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版圖。 除了小麥、輪子、椅子等糧食作物外,佛教......這一切都是從這裡經過無數次中繼傳輸,然後到達中國,然後進入南韓和日本。 也是從這裡,中國造紙技術被引入中東,然後傳到歐洲。

河西走廊地形圖 絲綢之路的出現,相當於今天的人類開啟了乙個“蟲洞”,與外星文明進行交流。

將“發達的商品經濟”等同於“萌芽的資本主義”。

長期以來,在歷史階段論、進步論等歷史觀念的影響下,很多人習用單行、單標籤來理解歷史,如:

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是乙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明清時期,江南有“資本主義萌芽”; 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捲入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我們知道,歷史是乙個連續的過程,尤其是經濟發展的歷史。

中國傳統絕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相反,商品經濟一直非常發達。 當黃金和白銀還不夠時,中國人甚至使用絲綢和紙張作為貨幣,這證明了中國人善於商業和創新。

馬可·波羅驚訝地發現,中國人像外星人一樣“用樹皮做的紙作為貨幣”。 當時的歐洲人在閱讀他的遊記時也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

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就已經深度融入了世界市場。

18世紀,廣東人開始大量生產送給歐洲人的聖誕禮物——油畫; 歐洲貴族和跨國公司的紋章瓷器大多是在景德鎮定製的。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有乙個帶有粉彩徽章的瓷盤。

那麼,這些算不算“資本主義萌芽”呢? 不計算在內。

資本主義與商品經濟不同,更不用說簡單的就業和對外貿易了。 資本主義是一整套制度和文化體系,必須有尊重私有財產、尊重自由、尊重企業家精神的氛圍。

18世紀末,絲綢出口急劇增加,導致國內絲綢價格大幅上漲。 於是乾隆下令限制絲綢出口。 於是,江浙兩地人民的生計立刻陷入了困境——他們已經專攻絲織行業了,因為利潤很高,糧食還得從東南亞山東獲得。

可以看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簡單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相反,商品經濟曾經發達,但發達的商品經濟並沒有產生保護私有產權的資本主義制度,而且,“官方標準”和重視農業、壓制商業的觀念一直佔主導地位, 而且商業和金融教育極度匱乏,創新也談不上。

其實,正是這種制度和觀念的落後,導致了未來的屈辱和被動。

“絲綢之路”是如何激發歐洲現代化的?

今天,當我們看到有人談論“西方對現代文明的貢獻”時,有一種更流行的觀點認為,現代文明起源於西方,主要受到中國的啟發。

那麼,現代文明在歐洲誕生的過程中,從中國借鑑了多少呢? 這是乙個很大的話題,我們不妨借用史料做一些公正而簡短的分析。

2024年,當威尼斯青年馬可·波羅來到元朝都城時,他還像個進城的鄉下少年。

14 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誕生,這是歐洲近代歷史的開端。 當時,歐洲城邦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榮。

隨著新教改革和世界的深入,歐洲商人創造了乙個世紀以來遠遠超過歷史水平的財富。

歐洲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大批中國特產和奢侈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迅速湧入歐洲,極大地豐富了歐洲人的生活。

進入本世紀,歐洲主流審美逐漸從“華麗而規則”的巴洛克風格轉向“輕盈細膩”的洛可可風格。 中式家具、繪畫、戲劇、園林等,以其精緻緊湊的風格,正好迎合了這一潮流,滿足了他們對東方異域文化的浪漫想象。

痴迷於中國風的歐洲貴族美國學者拉赫曾說,在中世紀,“歐洲”的概念還沒有形成。 正是在了解亞洲,尤其是中國的過程中,歐洲人開始真正了解自己。

啟蒙運動開始後,中國悠久而詳盡的歷史成為歐洲哲學家攻擊天主教和質疑聖經世界觀的強大力量。

此外,新教在歐洲發展壯大,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開始大舉出國傳教——利瑪竇正是在這個時候來到中國的。

面對中國這樣乙個龐大、系統、古老的文明,他們的傳教活動很難像在非洲那樣形成“從高到低”的流動,尤其是對中國知識分子。 因此,利瑪竇傳教的首要考慮是“如何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點”。 他與徐光啟的合作是完全平等的,他從心底裡讚美中國。

在當時的歐洲,中國人的生活、藝術、思想成為一種權威,中國是“繁榮、文明、偉大”的代名詞。

從以上史實可以直接得出結論,至少在18世紀之前,中國的人工器文明和文化對歐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但是否可以得出結論,歐洲之所以能夠建立起“以市場經濟和法治為核心的現代文明”,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啟示”?

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有必要回到西方本身的歷史。 通讀李雲先生的《西方史綱要:文明三千年》等歷史著作,可以發現:

在12世紀,在教會的贊助下,歐洲的婦女已經獲得了私有財產權。 歐洲城邦已經擁有議會和法院等自治機構。 公尺蘭、威尼斯、佛羅倫斯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商業城市,實行了古希臘的聯邦共和國制度。

13世紀,《大憲章》誕生於英國,國王被迫服從上帝和法律; 阿奎那完成了基督教與古希臘文化的融合,理性主義開始。

這些里程碑是在所謂的“黑暗中世紀”中實現的,很難說它們是受到中國的“啟發”。

啟蒙運動的許多思想家,如伏爾泰和萊布尼茨,都稱讚中國,但幾乎所有的思想家都是基於想象或道聽途說。

他們認為當時的中國是乙個“以德治國的開明國家”,將明清皇帝描述為像大衛王一樣的政治和宗教領袖。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甚至有過這樣的爭論——法國應該向英國學習實行君主立憲制,還是向中國學習實行世俗王權?

就連當時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家英國,在報紙上批評和嘲笑中國政府時,也常常把中國當作正面榜樣。 一些英國學者聲稱,英國公務員制度是習學習中國科舉考試......

2024年,清教徒在蘇格蘭開花結果,五月花號已經將美國祖先帶到北美創辦了哈佛大學。 萬曆皇帝創下了28年不上朝的紀錄,徹底廢除了張居正的改革措施。

五月花號。 2024年,英國完成了光榮革命,國王成為裝飾品,《論語》和《權利法案》傳遍了整個西方。 當時,在中國江南,動輒就有數千人被斬首,這讓讀者沉默了。 ......比較東西方世界的歷史事實,客觀的結論應該是,絲綢之路對東西方世界的交流產生了巨大而長期的影響。 然而,很難說西方世界的崛起是受到東方的啟發。

作為人類歷史上特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絲綢之路”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歷史,已經反映在現實中。 今天,我們糾正對“絲綢之路”的各種誤解,閱讀張國剛先生從“絲綢之路”出發,解決“文明邊疆”的著作,不僅澄清了絲綢之路的真實歷史,也從以下兩點啟示中收穫更多:

1.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開放不可逆轉

說到全球化,我們今天都知道的是哥倫布的偉大航行。 事實上,人類歷史早期最有影響力的全球化莫過於絲綢之路。 這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之一。

事實上,中國的每一次繁榮都離不開與外來文化的碰撞,甚至直接成為各種文明的大熔爐。 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傳入中國,今天很少有人會認為這是“西方價值觀”。

簡單來說,全球化是不可逆轉、不可避免的趨勢,自我孤立只會被消除。

2.商業文明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支柱

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延續數千年,正如張國剛在《文明的邊疆》一書中所寫:“雖然戰爭、政治、宗教等原因更直接,但根本原因在於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吸引,以及對財富的追求和對先進文明的嚮往。 ”

文明的融合在短期內取決於政治,但從長期來看,維持和擴張取決於最好的和商業。 絲綢之路綿延數千年,商人社群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們可能只是為了利益,卻極大地促進了**的交流和文明的交流。 沒有商業的繁榮,就不可能培育出尊重企業家精神、保護私有產權的制度文明。

最後,我衷心推薦張國剛先生的著作《文明的前沿:從遠古到近代》。 與一般的絲綢之路書籍不同,本書從人類文明交匯歷史的高度和思想金融發展歷史的廣度,闡述了文明從孤立走向共生的命題。

本書作者張國剛先生是歷史學專家,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 您可以點選下方的商品卡進行領取。

相關問題答案

    絲綢之路 古代文明的匯聚之路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一條承載著東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道路,這就是著名的 絲綢之路 這條路線既是一流的道路,也是文化交流 科技傳播和思想碰撞的道路。西元前世紀,漢武帝在位期間,張騫兩次出使西,打通了這條連線中西的陸路通道。絲綢之路始於長安 今習 經過河西走廊,越過天山山脈,穿過中西亞,最後到達地中...

    你知道絲綢之路在古代為什麼開通嗎?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中國漢代時期,它始於西元前世紀,一直持續到世紀中葉,經歷了幾個歷史時期和文明的發展。漢武帝在位期間,為了與西域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漢朝派張騫到西域,標誌著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從那時起,絲綢之路逐漸發展成為連線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印鈔機”身份揭曉

    為什麼我們稱進口商品為 洋貨 在南宋時期,乙個僅次於五平的機構,每年的貨幣收入的五分之一可以貢獻給國庫。這個神秘的機構被稱為古代習俗的 城區 石伯司 最早出現在唐代,當時被稱為 石伯使 由宦官擔任,他們代表皇宮採購進口貨物,管理對外貢給皇帝。由於陸上絲綢之路被游牧民族封鎖,宋朝被迫開闢了一條海上絲綢...

    樓蘭的神秘失蹤,是絲綢之路上乙個神秘的古國

    樓蘭古國,位於羅布泊西部,是古絲綢之路上乙個神秘的小國。據史料記載,樓蘭在公元四世紀活躍了數百年,但在某個時候神秘消失,只留下遺跡。為什麼這個曾經舉足輕重的地區突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古代歷史的謎團之一?蜀國淪陷 被秦朝征服的千年國度。古蜀國,據文獻記載,大約在西元前年,黃帝後蜀山女子妻子所生的...

    長安與羅馬文明的邂逅與絲綢之路的傳奇

    在欣欣向榮的社會中,人類文明交流的腳步從未停止。這是對長安與羅馬宿命相遇的重新詮釋,是對絲綢之路傳奇的重新詮釋。文明相遇 長安與羅馬的交匯處。長安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最輝煌的城市之一,不僅展示了中華精神和文明的光輝,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光輝名片。站在中國西部的土地上,回首這段歷史,人們彷彿能夠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