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內資產表現不佳,大部分行業指數出現負收益,因此很難有乙個標準答案來選擇2024年像新能源一樣繁榮的代表性行業。
高分紅的煤炭和石油,以及充滿創新和想象力的人工智慧,可能是2024年表現最好的板塊,但從產業結構公升級的角度來看,相信很多投資者會選擇中國醫藥板塊,畢竟2024年香港醫藥行業的表現依然不錯。 2024年,多家中國藥企傳出利好訊息,一是多款產品在海外成功上市,二是一大批小型生物技術公司授權與海外公司合作,獲得了可觀的現金收益。 相較於CRO的製造OEM定位,創新藥研發設計的收入更能體現工程師的紅利。 這也讓我們更加看好整個中國醫藥行業的未來。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1、外部授權再創新高2024年,中國藥企交易總額、交易量、支付總額均再創新高。
從交易清單來看,以免疫為主的ADC(抗體藥物偶聯物)與過去幾年相比,除了PD-1和CAR-T之外,中國創新藥企業的內捲應該多了乙個方向。 ADC領域的增長是驚人的,幾乎每家大型製藥公司都迫切需要一張門票才能進入。 而中國生物科技多年前朝這個方向做的賭注,確實是正確的。
不過,也要看到,今年以來,全球醫藥行業的併購異常火熱,今年以來,已有近60家生物科技公司瀕臨破產或被宣告破產或破產。 自今年年初以來,只有11家生物科技公司在美國成功上市,而2024年為74家,2024年為85家。 更不用說A股和港股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內小公司的難度。 在行業低迷、生物科技估值下滑之際,大型藥企紛紛開始買,醫藥行業今年已達到20多宗超10億美元的併購。 其中,前十大收購專案總價值高達1,149億美元,遠高於2024年的757億美元。 隨著行業內併購的火熱,藥品合作交易自然是無動於衷的,因此中國藥企BD數量眾多也存在很大的行業趨勢因素。 正是資金方面融資的難度,加上海外藥企在新賽道上的競爭要求,才帶來了如此大的BD。
事實**:製藥魔方二、便宜賣還是三贏?不過,大量的BD和牌照確實帶來了不少收入和後續預期,但仍存在一些疑問。 投資者質疑,這一系列交易確實為中國企業帶來了收益,驗證了他們的產品實力,但也有可能他們低價出售了大量優質資產。 例如,如果將某款藥物定位為同類最佳,那麼在海外市場的天花板也非常高,假設它可以達到10億美元的峰值銷售額,預期毛利為90%,淨利潤率為50%的歐美藥企,那麼每年5億元的利潤至少可以支撐數十億美元的市值。 但現在,通過BD,已經拿到了1-2億元的首付款,後續的里程加銷售份額預計是原來利潤的一半,甚至更少。 結果,在同樣的產品達到同樣的進度後,公司的合理市值已經跌到了原先預期的一半。 許多藥企股價峰值對應的估值,都是基於上述海外自製預期,BD後收益再除以乙個參與者,就不能再給出該估值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信達生物,作為國內領先的PD-1產品之一,公司還把PD-1產品的國內權益授權給禮來。 第三季度,禮來公司在中國市場的信達PD-1收入仍超過1億美元。 信達上市最大的期待是成為PD-1的領頭羊,信迪力每年將產生超過50億元的營收。 截至目前,信達的PD-1營收尚未達到50億,也沒有成為最大的市場份額,主要得益於這部分分拆的影響。 今天看到這些BD術語,一旦產品在未來成功推出,就會成為一把雙刃劍,導致收入不及預期,市值不及預期。 而生物科技公司的大量BD也是一種思維的轉變。 誠然,這個行業不再雄心勃勃,不再追求成為一家大型製藥公司,目標不再是輝瑞強生默克,而是活在當下。 過去產品好,市場容忍度高,融資順暢,所以我希望利用這一點直接進入Biophrama。 但今天的現實已經表明,市場沒有足夠的錢,為了不破產,你需要放棄自己的權益,先從BD賺一點錢,海外研發和銷售也要靠別人的力量。 因此,許多公司確實錯過了一些做更多事情的機會。 像百濟神州,核心產品一直掌握在自己手裡,燒錢是可怕的,但確實,在後期產品成功之後,收入的增長是猛烈的。 百濟產品研發初期的醫藥融資市場一直很好,這是無法模仿的,也可以說,對於藥企來說,融資是時代的機遇。 除了BD之外,還有其他現象也值得注意。 如上所述,今年以來,海外藥企破產數量再創新高,併購金額大幅增加,但今年以來,國內藥企幾乎沒有破產、破產,只有幾天前才被直接收購,收購案例寥寥無幾。
這一面表明,在融資寒冬下,許多藥企的BD也可能是延長公司壽命的折衷之舉,以避免破產和出售產品權益。 畢竟,它全部賣掉了,公司也消失了。 中國對破產和企業轉讓的態度仍然過於保守。 無形中,這減緩了行業落後產能的清理速度。 而對於小型生物科技來說,碧迪醫療的產品很可能是目前在管線中的核心產品,其餘產品都是按照研發規律,很多如果資料不好就會被淘汰。 因此,這個核心成功產品的收入必須覆蓋剩餘失敗產品的研發費用。 但今年以來,國內企業的60多家BD中,首付超過1億美元的只有8家,其餘的都不足1億美元大型藥企撤退,首付不到1億,賭虧不算什麼,首付很低,但里程卻很高,主要是中獎率低,賠率高,完全是賭石的心態,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些大藥企的BD背書其實算不了什麼, 並且未來還有產品合作被退回的可能。第三,仍然需要更成功的藥物中國藥企的對外授權再創新高,但這還遠遠不是成功的標誌,因為大部分BD只是首付,而背後是大筆里程碑付款,產品如果不上市,基本上是不可能拿到的。 對於那些靠這個生存的公司來說,產品失敗了,該破產的那個還得打破,這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這一系列中國原研創新藥的臨床資料不好,無法成功上市,也意味著中藥的整體實力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目前,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中國原研創新藥還很少,今年共推出三款產品,君實的PD-1、和記黃埔的呋喹替尼和百濟神州PD-1在歐洲獲批(FDA未獲批)。
資料**:雖然殼牌協會在數量上有突破,但這些產品大多是小適應症,並不是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因此,其銷售預期不如澤布替尼和卡維克迪,2024年中國新藥海外上市的突破意義不夠大。 過去,中國公司在CAR-T的內捲中推出了傳奇生物。 今年大量的ADC,再過幾年,基本可以驗證臨床結果,也許到那個時候,將是中國創新藥真正爆發的時候。 四、結語當然,很多生物技術BD還是持正態度的,BD之後產品上市的概率大增。 如果上市成功,收入和利潤不會來嗎? 營收和利潤預期即將到來,但股價難以動但不應忘記,醫藥行業一直以來都是乙個被套現已久的行業,從傳奇生物第一次出色的資料披露到今天,用了6年的時間,同樣,今天很多成功的BD生物製藥企業,從概念到驗證的時間更長, 平均回報率將被稀釋。百濟神州的營收自18年以來增長了14倍,現在與5年前相同。 傳奇生物的母公司金斯瑞的股價也停滯不前,此前上市。 不過,百濟神州基本上是中國生物技術成功出海的估值天花板,任何一家公司的增長空間都可以與百濟神州的市值和營收增長相提並論。 因此,這個行業要想長期保持和發展,將是非常困難的。 更多時候,隨著事件和情緒的波動,大多數生物製藥投資者都在等待乙個好的資料,以及隨之而來的在未來6-7年內兌現收益的樂觀情緒,忽略了許可份額,忽略了銷售成本,忽略了最終臨床審批的難度。 因此,目前中國醫藥行業尚未成功出海,通過連續上市還需要幾年時間才能確認,但投資者希望這一系列資料已經證明是成功的,在隨後的時間裡,市場可以藉此開啟一時樂觀的時刻。